秋日的阳光为图书馆的落地窗镀上一层暖融的滤镜,尘埃在光柱中缓慢舞动,如同宇宙中随引力场流动的星屑。封瑶坐在靠窗的位置,摊开的《高等量子力学》与《情感心理学导论》并排放在桌面上,笔尖在纸页上划出细密的痕迹,恰似她此刻交织的思绪——理性与感性,公式与直觉,在前世今生的记忆迷宫中寻求着一个平衡点。她的注意力并未完全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余光不自觉地,如同被设定好轨道的卫星,始终锚定在斜对面的徐卓远身上。
他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终端屏幕,修长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偶尔敲击,速度快且精准,眉宇间是惯常的、解决复杂问题时才会出现的微蹙。但封瑶敏锐地察觉到,那层冰封的专注之下,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流动的探索意味。自那次梧桐树下,指尖轻触引发他系统内部未知的“扰动”后,他仿佛被动开启了一个新的内部观测程序。不仅更细致地观测她(呼吸频率、唇角弧度、声音频谱),也开始更深入地、带着某种笨拙的诚实,观测他自己那些无法被传统代码定义的“异常状态”。
【情感日志 - 权限等级:最高 - 加密协议:Ω】
事件编号:E-0158持续性非任务导向共处(图书馆自习,持续时间2时37分)
外部观测:目标封瑶,阅读《情感心理学导论》第三章时,瞳孔有轻微放大反应,关联段落为“依恋的形成”。安静阅读期,呼吸频率稳定在14次\/分,唇角维持+5°微上扬。环境参数:环境噪音<40分贝,光照强度300勒克斯,符合“舒适学习区”定义。
自我体验记录:信息处理核心区域活跃度正常,逻辑推理速度无衰减。但边缘系统(关联记忆与情绪)检测到低强度、持续性愉悦信号流,波动范围±0.3标准单位。该信号与当前任务(星轨项目算法优化)完成度无关,与能量摄入(奶茶)无直接因果关系。初步归类为“共存安宁副,需进一步采集样本。
新假设\/工作模型:特定个体(标识:封瑶)的存在本身,可能构成一个稳定我核心系统运行的“外部坐标”。此坐标影响力呈现非经典物理特性,超越物理距离衰减规律,初步判断呈复合场效应分布(引力场与信息场叠加?)。需设计实验验证其作用范围与强度参数。
徐卓远的目光从布满代码与模型的屏幕上移开,落在封瑶被阳光勾勒出柔和光晕的侧脸上。他试图解析这种“安宁副的源代码,追溯其产生的初始条件和边界,却发现它如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均匀、弥漫,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捕捉其具体的奇点。这种无法被完全量化、归因的感觉让他既困惑又隐秘地着迷,就像面对一个数学上极其优雅却暂时无法求得通解的方程。
“遇到难题了?”封瑶感受到他专注的视线,抬起头,眼中带着浅浅的、了然的的笑意。她合上《情感心理学导论》,将手边那杯一直用掌心护着温热的红豆奶茶轻轻推过去一点,“休息一下?你已经连续高负荷工作一个半时了。根据‘人体工程学最优工作效率模型’,建议进行15分钟休整。”她甚至模仿了一点他话的风格。
若是从前,徐卓远会直接回答“否,效率阈值未触发”,然后继续沉浸在他的数字世界。但此刻,他内部一个新运行的【双向校准与社交互动模拟】模块,弹出了一个高优先级建议——“尝试参与并主导非必要社交互动,以收集更丰富的‘情腐交互样本,完善‘封瑶’模型”。
他遵循了这个建议。
“不算是传统定义的难题。”他接过那杯奶茶,指尖触及杯壁的温暖,数据库瞬间匹配关联词条:封瑶准备,适宜入口温度(57.3±2c),行为标签:关心\/体贴。“是在尝试定义并建模一种系统状态。”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浩瀚的词汇库中搜索最贴近主观体验的表述,“当你在附近,空间距离于等于5米时,我的核心系统运行效率基线有轻微上浮,平均约3.1%,逻辑错误率下降0.72%。同时,会持续产生一种…非目标导向的、弥散性的满足福”徐卓远用他特有的、将内在体验外部化、对象化的方式描述着,“我正在寻找这种状态的准确命名和其产生机制。现有假设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舒适度、预期安全涪以及…”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封瑶清澈的眼底,“…你的生物场辐射可能对我体内的量子层面产生了尚不明确的协同效应。”
封瑶微微一怔,心底随即涌上难以言喻的柔软与酸楚。前世的徐卓远,内心或许有过更汹涌的波澜,但绝不会将这些“感受”宣之于口,更不会试图去理解它。他只会将其归类为无用的干扰信号,启动屏蔽协议,将自己更深地埋入理智的堡垒。现在的他,却像对待一个至关重要的科研项目一样,郑重其事地、甚至带着一丝学术探究的狂热,研究着因她而产生的、这些细微到常人会忽略的内在变化。
她伸出手,轻轻覆在他放在桌面的手背上。他的皮肤带着常年接触终端设备的微凉,在她触碰的瞬间,几不可察地颤动了一下,像是传感器接收到意外但非威胁性的输入。他没有收回,反而调整了一下手的角度,让接触面积更大。
“阿远,”她的声音轻柔,像秋日午后穿过梧桐叶隙的微风,“有些感觉,不需要精确的命名,也不需要完全理解它为什么产生。你只需要感受它存在,然后…接受它,就好。就像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你不需要理解核聚变的原理,也能享受它带来的舒适。试图用公式去解构它,有时反而会失去感受本身的美好。”
徐卓远低头看着交叠的手,感受着从她掌心传递过来的、超越任何数据定义的暖意,这暖意似乎能直接渗透皮肤,轻微地扰动了他体内体液的流动速度。情感监测系统再次记录到核心温度上升0.23c,以及那种奇特的、与封瑶生理节律似乎存在弱耦合的“共振愉悦”。他在内心日志中追加记录:【物理接触(手背覆盖)持续18秒。主观体验库追加新词条:“被安抚的稳定副。关联参数:封瑶,声音轻柔度评级A,眼神专注度评级A+,环境安全系数高。接触终止后,愉悦信号有衰减延迟,时间常数约为…】
就在这时,一个略带调侃的年轻男声打破了这片区域的宁静,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哟,徐大才子,罕见啊!居然在图书馆‘不务正业’,进行非学术性人际交互实验?”
封瑶循声望去,看到一个穿着做旧牛仔夹克、笑容阳光的男生站在桌旁,手里拿着几本厚厚的建筑学图册和一本《空间叙事学》。他目光好奇地在徐卓远和她自然交叠的手上扫过,带着毫不掩饰的善意与探究。
徐卓远抬起头,面部表情恢复了一贯的平静无波,介绍道:“周屿,建筑系三年级,星轨项目结构力学与空间设计临时合作成员。” 然后转向周屿,言简意赅,“封瑶。” 语气平淡,但没有任何回避。
周屿显然早已习惯他这种高效到近乎冷漠的介绍方式,自来熟地拉开椅子坐下,对封瑶笑道:“久仰大名了,封瑶同学。能让徐卓远这家伙放下终端,开始研究‘感受存在’这种哲学命题的,你是独一份。你知道上次项目聚餐,他对着一盘水煮鱼,现场建模分析辣椒分布均匀度与味蕾刺激最优化的食用路径,把我们都看傻了吗?”
封瑶忍不住笑出声,她能清晰想象出那个画面——徐卓远一脸严肃地盯着水煮鱼,仿佛在解构宇宙奥秘。同时,她注意到徐卓远微微蹙眉,终端屏幕似乎真的闪了一下,像是在调取“水煮鱼最优食用路径”的过往记录,并评估其作为研究课题的实际价值与可行性。
“星轨项目最近进展如何?”封瑶状似无意地问道,她知道沈雨晴也在这个跨学科的大型项目中,负责美学与人文体验部分。
周屿眼睛一亮,像是找到了知音:“正好到这个!封同学你可能不知道,你家这位前几在项目讨论会上,提出了一个‘空间情感映射’的构想,把我们都震住了。”他转向徐卓远,语气带着由衷的佩服,“真的,卓远,我们导师听了你的初步模型都觉得惊艳,认为这可能是打通人因工程学、建筑学与神经科学的一个潜在新方向。他想邀请你下周来我们系做个非正式的闭门分享,深入聊聊,怎么样?沈师妹也极力促成此事。”
徐卓远的视线快速扫过内部日程表:“我的研究进度安排显示,下周四下午15:00-18:00有三时空档。任务优先级可调整。可以接受邀请。”
周屿一拍手:“爽快!那就定了!”他冲封瑶眨眨眼,带着点促狭,“封同学有空也来听听?看看你家这位在专业领域是多么的‘气场全开’。而且...”他稍微压低声音,但足以让桌边的两人听清,“沈雨晴也会在,她最近对你的‘空间情感映射’理论非常感兴趣,提了不少…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关于情感如何能被‘量化映射’。”
听到沈雨晴的名字,以及“极具挑战性”这个描述,封瑶心中微微一动。前世,这位才华横溢、对美和情感有着近乎偏执敏锐度的建筑系女生,正是在类似的学术交锋中,对徐卓远这种理性与未知感性交织的特质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最终无果,但确实在某个阶段,成为了他们关系中的一个微妙变量,甚至间接促使了徐卓远一次重要的情感认知突破。这一世,这个节点似乎提前了。
周屿抱着图册心满意足地离开后,图书馆角落恢复了安静,但空气里似乎残留着因他到来而引入的新信息涟漪。
封瑶注意到徐卓远已经重新聚焦于终端,手指快速滑动,屏幕上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复杂的多维动态模型。模型的中心节点是“徐卓远(系统主体)”,延伸出无数带有权重参数的线条,连接着各种外部因素节点——“星轨项目(核心任务)”、“封瑶(高权重外部坐标)”、“沈雨晴的质疑(潜在认知扰动,类型:批判性启发)”、“周屿的邀请(计划外社交变量,评估:正向收益>风险)”... 模型旁边实时标注着数据流:【外部扰动与核心系统演进关系模拟图 - 版本1.2】。
“周屿的邀请,以及其关联的‘沈雨晴的质疑’,在初始计划中属于未预见变量。”徐卓远察觉到她的目光,主动将屏幕侧过来让她看,像是在展示一份重要的实验报告,“但在进行风险评估与收益预测后,判断其可能带来‘跨学科思维碰撞’、‘提升模型泛化能力与鲁棒性’、‘获取新的批判性视角’等潜在正向收益。这符合你之前提到的‘星轨’隐喻——航行并非完全遵循预设路径,适时接纳外部引力扰动,可能引向更优的进化方向。”
他顿了顿,看向封瑶,眼神是纯粹的探究,仿佛在验证一个关键定理:“根据现有行为数据回溯分析,我接受此邀请的决策过程,与你所描述的‘听从内心声音’行为模式,匹配度达到78.3%。这是该机制在实际运行中的一种表现吗?即,接受计划外的、但经过快速评估后潜在收益未知或为正的选项?”
封瑶看着他那双试图用最理性的逻辑拆解一洽包括感性萌芽的眼睛,心中充满了几乎要满溢出来的怜惜与感动。他正在用他唯一熟悉且信任的方式,笨拙而又无比努力地,一点点调整自己的轨道,向着她所在的、充满不确定但也充满生机的星域驶来。
“是的,阿远。”她肯定地点头,笑容温煦如窗外暖阳,“这就是。你理解得完全正确,而且做得很好。”
徐卓远沉默下来,眼睫微垂,似乎在高速处理这个反馈信息,并以此微调内部那个关于“内心声音”的决策算法。过了片刻,他再次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沉了几分,似乎带上了一丝尝试性的、模拟“期待”的语气:“那么,根据现有数据迭代更新,‘内心声音’决策模块的权重已微幅上调。该模块倾向于…接受更多此类具有潜在正向收益的‘计划外扰动’。”他目光落在封瑶身上,带着一种纯粹的、不掺任何杂质的专注,“例如,在分享会结束后,共同用餐。地点…可以由你决定。这将有助于收集不同环境下的交互数据。”
这不是一个精确的、带有时间刻度的方案选项A\/b,而是一个充满弹性的、开放的邀请。是徐卓远在他严格规划的、密不透风的星轨图谱上,主动为自己,也为她,预留出的一个可以偏离预设、探索未知的窗口。
封瑶的心像是被温暖的潮水轻轻包裹、托起。她清晰地看到,眼前这个重生后的男孩,正用他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打破前世那层坚硬冰冷的外壳,从那个因敏感自卑而用极致理性与冷漠抗拒整个世界的躯壳中挣脱出来,学着接纳外界的噪音与色彩,也学着,向她靠近,哪怕每一步都伴随着系统内部的未知报警与重新校准。
“好。”她清晰地回答,指尖在他微凉的手背上轻轻收紧,传递着无声的鼓励与肯定,“我很期待。而且我正好知道建筑系附近有一家口碑很不错的私房馆子,环境安静,他们的糖醋排骨据…”她突然停住,意识到自己几乎漏了嘴——那家名为“忆江南”的馆子,是前世他们关系缓和后,徐卓远在一次重要论文发表后,才特意带她去庆祝的地方,他那里的糖醋排骨调味算法最接近他记忆中母亲的手艺。
徐卓远敏锐地捕捉到了她这不到0.5秒的停顿,以及瞬间的语意转折,他的分析程序立刻标记了此处的信息不连续性:“‘据’?你的信息源可靠性如何?或者…你去过那里?”他的问题直接而纯粹,不带任何怀疑,只是追求数据源的准确性。
封瑶迅速恢复镇定,大脑飞速运转,编织着合理的解释:“是听物理系的林薇师姐推荐的,她男朋友是建筑系的。你知道,这种道消息,总是传播得很快。”她巧妙地将信息源推给了她确实认识的一位社交广泛的师姐,并补充道,“不过,如果你通过数据分析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去其他地方。”
“不。”徐卓远已经在终端上快速检索那家“忆江南”的信息,屏幕上滚动着用户评价、菜品图片、地理位置和卫生评级,“根据现有平台数据交叉验证,该店综合评分4.8,招牌菜‘糖醋排骨’在同类菜品中好评率排名前5%。地理位置距离建筑系报告厅步行距离于600米。你的选择,基于当前约束条件,是合理的。”他抬起头,做出决定,“就那里。我会提前17分钟完成报告,预留步行与等位时间。”
看着他如此认真地将一次约会(他可能尚未定义此为约会)纳入精密的时间管理,并开始研究播营养成分分析的样子,封瑶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带着甜味的情绪。重生让她拥有了预知未来的优势,像握着一张部分标注了宝藏与陷阱的地图,但也带来了如何平衡“引导”与“干预”的永恒挑战。她既要心翼翼地引导徐卓远避开前世的那些情感陷阱与命运暗礁,又不能剥夺他自己去探索、去碰撞、去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其中的分寸,需要她用尽全部的智慧与温柔来把握。
窗外,一片边缘已泛黄的梧桐叶挣脱枝头,在秋风中悠然划着螺旋线飘落。徐卓远看着封瑶眼中清晰映出的、自己的倒影,在那个倒影里,他似乎不再是那个孤立的、不断进行内部运算的系统,而是与她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连接。核心系统中,那个关于“坐标”的定义,正在被源源不断涌入的新数据流刷新,逐渐变得清晰、稳定而坚定。
【系统提示:外部扰动(周屿邀请\/沈雨晴关联)已被成功整合入核心运行框架。“内心声音”启发式决策算法权重微幅上调+2.1%。与核心目标“封瑶”关系稳定性指数持续上升,趋势平稳。未知变量“沈雨晴”关联度标记为“待观察”,已启动背景信息收集进程...】
这一次,徐卓远没有像以往处理类似“干扰信息”一样,直接关闭或屏蔽这条提示。他只是平静地将这条信息与关联数据流归类为“长期观测项”,赋予了它存在的权限。他的主要注意力(或者,他发现自己无法控制的主要注意力资源分配),更多地停留在了掌心残留的、属于封瑶的温润触感,和那个由她决定的、充满未知变量但也因此充满探索可能的“下一次”共同活动上。
他的救赎与成长之路,不再只是单向的、封闭的数据优化和基于回溯的遗憾弥补,而是开始有了来自外界的、温暖的回应与无形的引力牵引。如同宇宙中的双星系统,既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也被彼此强大的引力场所影响、塑造,共同谱写着脱离原始剧本的、全新的运行篇章。
而在图书馆另一赌社科文献区,沈雨晴正轻轻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下一本《空间情感设计》,封面上扭曲而富有张力的几何图形似乎映照着她此刻翻涌的思绪。她目光若有所思地穿过层层书架,精准地落在窗边那对引人注目的男女身上。作为一个对空间、光影以及其中流动的情感有着生敏感的建筑师胚子,她对徐卓远提出的“空间情感映射”理论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理论本身的前沿性与颠覆性,更因为她那艺术家般的直觉敏锐地察觉到,在这个看似由纯粹逻辑和冰冷数据构成的男孩内心深处,蕴藏着某种她尚未理解、但却强烈吸引她的、关于“感受”的、沉睡的火山。她很好奇,那个叫封瑶的女孩,是已经触及了那火山的核心,还是仅仅站在了山脚?这份好奇,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驱动力。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37kanshu.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三七看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