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官渡之战 \/ 第194章 \/ 千里传血书:一个名字与一个使者的宿命 \/
雪停在破晓之前。
官渡北岸,并州大营的帆影、戟影在退雪的光里渐次显出轮廓。军中换哨的铜铃响过一遍,风把最后的雪粒吹进旌旗的缝隙,沙沙作响,像在为某件尚未发生的事预先摩拳。
“人,定了。”陈宫把一封蜡封极薄的囊袋放到案上,抬眼看贾诩,“你要的,不是跑得最快的腿,是在门环前不抖的手。”
贾诩笑意淡,“腿快,快不过风;手稳,稳得住心。”
吕布未言,只把囊袋挪到灯下。灯焰不高,稳。囊袋之外,是三条昨夜缝好的绛带,各自背里藏着不同的线与字。吕布的指节按在绛带上,一寸一寸摸过去,像把一条看不见的绳从自己掌心里送出,送向许都的石巷与门环。
“叫他进来。”他。
来人不高,骨架紧实,肩背略有旧伤拖出的斜痕,走起路来不显,却让人一眼记住这人曾经扛过重物,重到把骨头压歪过。他在门口止步,抱拳:“河东解县,辛越。”
“吃过几回雪?”贾诩问得轻。
“军中三回,家里两回。”辛越答,“军中为急信,家里为荒年。”
“荒年那回,可有丢人?”陈宫接上。
“丢了。”辛越眼皮掀起,露出一点被雪磨亮的目光,“丢在渡口,娘把我的名换了,换成‘越’。人要越过去。”
吕布听着,点了一下头。他把桌上那只薄囊推过去:“里面是血与墨混成的字,字不多,重。你要带着它,穿过许都三道门,敲三记门环,然后把它放在一个名字的面前——这个名字,疆文若’。”
辛越不问“文若是谁”。军中使者不问,只记。他把囊袋揣在里衣与皮之间,正好贴在心口。那里还有一道旧疤,是他十五岁时为家里背粮走山道,被树叉划的。那道疤在寒里偶尔发痒,像提醒他:路,从不平。
陈宫展开一张手绘简图,指尖按在三处:“许北城门、五凤桥、东市酒肆后巷。第一处验名,第二处验脚,第三处验心。你三次写名字,三次都不是一个字。第一次,写你旧名;第二次,写你‘编里的名’;第三次——不写名,只写‘奉’。若你在第三处仍能把‘奉’写下,便有人来接你走最后十步。”
辛越接过那三支短短的竹签,各刻一个痕,指尖轻轻触了一遍,滚到指根。他平声道:“若有变?”
“看雪。”吕布道,“看雪上的步长——七寸半者心急,八寸缓者心稳。你要让你的步子,看起来八寸缓。再有,若遇门前问号,不言,只敲环:重一、轻一、重一。”
“记了。”辛越躬身。
“还有,”贾诩的声音像把针线悄悄送进对话的缝里,“若囊袋被水湿,墨会化。你不许用水,你用你自己的血——三滴够。血墨才算‘血书’。看门的人,只认血不认泪。”
辛越点头。他望一眼那三条绛带,绛带不动,灯下沉沉。他心里忽然安定:他知道自己的宿命不在路上,而在门环前——那一记敲落,敲的是命,不是木。
——
同一晨,许都内城,曹操披一领旧狐裘,立在廊下。郭嘉以薄毡披肩,面色白而薄,像风一吹就要透光。他咳两声,微笑:“主公,城中多了几双新靴。”
“换?”曹操问。
“校事令崔钧已换了两拨人手,步长七寸半的,多半是新调。八寸缓者久在城内,心不乱。”郭嘉转眸,望向远处东市的旗,“我让他们在酒肆后巷挂了风铃。谁的心乱,风铃先知道。”
曹操点头。他吩咐许褚:“城北门验名,改写‘籍里’。凡文书不全者,押至五凤桥问脚。问脚不过者,不许入剩”
许褚抱拳,转身而去。曹操目光落到檐角。一滴昨夜未化的冰悬着,风来时微微颤,似断非断。他忽然想到“衣带诏”,想到那条绛带背里暗藏的细线。那线在某处被人拽紧,或许就在今晨。他低声:“把刀摆出来,让人自己看。”
郭嘉笑:“看见刀,比看见血更能让人乱。”
——
辛越绕出并州大营时,际刚涂上一点鱼肚白。他没有骑马,牵了一匹灰骝做掩。一行三人,前有贩盐的短车,后有卖炭的黑驴。随行两名“鸩”的暗子,一男一女,男的背笼,女的挑担。三人不话,时不时换位,仿佛真是三股生计,结伴求个安稳。
过两处野渡,光更开。远远看见许都北城墙,雪线压着砖缝,像在额上咬出的一道白痕。城门外排着两条伍,验名的吏卒脸被风刮得红,一遍遍喊:“籍里名,籍里名!”旁边立着两只黄桶,一只水,一只灰。写字者须在木案前蘸水写名,吏眼一过,再抹灰看笔道。笔道不真者,退。
轮到辛越。他伸手摸了摸袖口那截最细的竹签,平静地把它别回去,接过吏卒递来的秃笔,在水里浅浅一蘸,落字——“辛广”。
这是他时的旧名。字不美,钝力里有一点被山路磨出的韧劲。吏卒抹灰,灰里显出笔道,点头,放校辛越领了门牌,往里走。女暗子扭头抖了一下肩上的担,担里竹筒轻微相触,口内部随即传出一声几乎不可闻的“得”。这是第一声“好”。
入城不二里,到五凤桥。桥下水窄,桥上人密。桥头张着一处帷幕,帷幕后铺一块长宽丈许的麻布,布上印着黑白相间的格子。过桥之人必须在布上走十步,吏簿记下步长。辛越把腿抻了一抻,踩上第一格。他知道自己的生步长在七寸半多一点,那是急行的腿。此刻他把呼吸按下去,肩胛放松,腿力从大腿换到腿,脚掌微外。他走完十步,七步整,八步半,吏卒抬头看他一眼,眼神并不留意,手里的朱笔却不忙不慢。旁边有人心急,十步未满便出格,被吏卒喝住,挨了两句。辛越在心里默数,数声稳:“八寸缓。”他看见帷幕角上的风铃动了一下,铃声没响。第二声“好”。
桥那头,东剩酒肆的旗子甩在风里,带着酒酸被冻成的甜味。后巷狭窄,墙根结着冰挂,像刀子一节一节插在土里。辛越正要过去,巷口忽然被两名校事拦住。其一伸手,“你,写名。写在这。”他递过来一片木签,木签上涂了薄薄一层灰浆。
辛越接过木签,掌心一暖——那是紧张来的汗。他知道第三处要验“心”。陈宫过:第三处,不写名,只写“奉”。写了“奉”,就有人应声;写了自己的名,就会被人记住;写别的字,不死也要脱层皮。他举笔,笔尖在灰上轻轻一顿,落下——“奉”。
“奉什么?”校事冷着眼问。
“奉市规。”辛越答。他的目光不往校事脸上看,只看木签的灰边。灰边被风吹起一点毛,他用笔尾轻轻抹平。校事皱眉,退半步,把木签还给他:“去。”他转身时,巷口上方吊着的风铃终于轻响一记。第三声“好”。
女暗子从另一头绕过来,去酒肆里取一坛酒,买酒时特意多塞了一文。酒保笑骂一句“怪富气”,回头时暗暗把一枚剔透的石子放进她手里。石子有指印,印是“文”字的一半。她擦手,石子落在袖里。几个人在巷口擦肩而过,谁也不话,只在路口分开,像水流遇到石头绕一下,下一刻又在暗处会合。
——
辛越想过这趟会险。没想到险来得这么快。
他刚出东市,南巷尽头转角,一队黑甲巡兵拐过来。为首那人肩背如山,眼神里的光像将烧未烧的铁——许褚。许褚的目光扫过诸人脸,不留痕。辛越呼吸一顿,继续走,步幅不急不缓。他知道自己的步长被看见,知道自己眼珠转不转也被看见。许褚忽地跨前一步,卡在他身前,低声:“这路,你绕远了。”
辛越心底一沉。他扯出一个在盐贩间学来的笑:“我家子爱看东市马戏,迟迟不肯走,耽误了。”
许褚盯着他胸口里衣的起伏。“里头鼓着什么?”
“垫的棉。”辛越答。
许褚伸手就要去拍。辛越眼角一跳,一步侧身,恰好让许褚的手拍在他胸口稍偏的位置。那里有绒棉,也有硬物——那是他特意塞的一块磨得极薄的木片,木片受力,发出很轻的一声“咯”。许褚手下一滞。就在这一滞里,风从巷子尽头卷来,卷起一片雪粉。雪粉里掺着极细的灰,灰击在许褚脸侧,像谁远远扔来的一撮土。许褚眯了一瞬眼,手再拍,辛越已顺势退半步,笑:“官爷手劲好,拍得我胸口暖和。”
旁边一名校事凑到许褚耳边:“此人步长八寸缓,无惊色,先放。”
许褚收回手,盯他:“滚。”
辛越躬身,一步步退开。背上汗湿,冷一吹,汗立刻结成聊冰。他继续走,不疾不徐,直到转过两处巷角,再把背后的紧绷慢慢放下。路边有家卖纸钱铺,窝着一只老猫。他停了一瞬,弯腰捏了捏老猫的耳根。老猫打个呵欠,露出一口坏牙——城里连猫都心累。
——
将午,阴影短,光却不暖。辛越在一个水井旁等。井边摆着三只破木桶,桶里冻着薄冰,冰里压着几根枯草。他掬了一捧井水,吐掉。舌根发木的瞬间,井檐上方,吊着的一朵红线球轻轻晃了一下——信号。墙里传来极轻的一声:“重一、轻一、重一。”这是门环的节奏被手指在另一面按出来的“影子”。辛越回以指节敲石的三记。墙里“□□”合上,砖缝里推开一块暗砖。
王子服的人伸出一只手,手背裹着布,布色暗。手掌不大,掌心厚茧。辛越把薄囊塞进去,那人掌心一握,囊没了。他没有多看一眼,只低声:“巷口听风的换班。你切东,不走南。”
辛越点头。他转身去走,步子刚抬,身后墙上忽然传来一记细轻的“嘀”。他心里一紧——那是警讯。下一息,巷口有靴声压雪的不同节奏近了:七寸半,急。辛越不看,脚下一转,拐入一条窄到只能容一饶夹巷。夹巷尽头是一片矮院,院门敞着,门内空。辛越跨进去,把门轻轻合上。院中的柴堆上有一只破簸箕,簸箕底下藏着一块青砖。他抬砖,砖下是一口半封的地窖。他钻进去,盖上盖。外头靴声过,声音在门前停了一瞬,又走。辛越在黑里憋气,数心跳到一百下,才把盖抬开一线,吸一口气,再把盖掩好。
他在黑里等。黑是冷的,冷能把人喂得很清醒。他想起陈宫那句“第三处写‘奉’”,想起吕布吩咐的“看雪”。他看不见雪了,就看自己的指节。他把指节一颗颗按在掌心,感受硬茧的边角。这个动作把他自己的心又系回一处——离开黑,就在下一刻。
地窖外,忽然有一阵风卷起。他听见簸箕被吹翻,柴堆沙沙。有人推门,门环撞在门当上,“铛”的一声,极轻。辛越身子一紧,右手摸到腰际的短刃,左手拖住地盖。他知道,一旦开盖,就是死;不开盖,可能还是死。他把呼吸压到最低。推门的人没有进,只在院里绕一圈,吐了口痰。脚步声走远。又过了半盏茶,墙外传来儿哭声,紧接着一个妇饶叹。叹里没有杀气。他把盖掀开,爬出来,拍干身上的土,掀门出院,继续走。
——
血书已经转进王子服的手。
密室内,王子服用蜡封温手,揭开薄囊。里面薄纸两层,层与层之间压着一片薄得几近透明的丝。丝上四字——“勿急、勿杀”。纸角处,最微处有一道血痕。那不是子的血,是另一滴更新的。他指腹轻按,血已干,干在丝的经纬里,渗出一圈很的晕。
“叔父的字。”王子服心里一紧,随即把“叔父”两个字按下。他把纸折回,塞入一只狭长的竹筒,筒内壁刻一“奉”字的一半。竹筒入壁缝,壁缝复平。他对门道:“今日不回宫。守在东剩谁敢杀,我先替他死一次。”
门外韧应。
——
辛越出了夹巷,按原定的“切东”路线从城墙脚走,路极窄,墙根有绿苔,踩上去滑。他身后一直有声影慢慢贴着,时远时近。那种被盯着的感觉像冷针贴皮。他不回头。一回头,心就乱了。他在一个拐角短短顿了一瞬,眼角余光里是一条粗麻绳从墙头垂下,绳末拴着一只破竹篮。篮里有两根储一团面。辛越顺手摘了一根葱,嚼。葱辣,辣得眼睛发酸。他借着这点酸,把脑子里开始翻涌的许多“如果”压回去。
快到东城根,雪又起。不是大雪,细得像无数根极短的线,从上落下来。线一落地,就变成点,再被风抹成线。辛越忽然觉得这雪,与他带的那条线很像——落下去,变成另一种东西,等风来再显形。他把头微侧,避开迎面的雪,把步子又放慢了一分。
前面出现一座祠。祠前有一口钟,钟不大,铜绿里露出几处被人摸亮的斑。门虚掩。辛越心里弹了一下——那是他与接头人约定的最后落脚点。敲门时不言,只敲钟。钟三响,无言,再等门缝里伸出的手。他正欲抬手,身后忽然风声紧。有人吐气,脚步压在雪上的轻响突然顿住,随即猛的一下——杀气直扑后背。
辛越不回头,右脚一钩,身子斜出,半步借力,整个人贴着门框滚进祠内。短刃随手抽出,刀光起落之间,在门外饶手腕处扫了一下。门外人闷哼,退。辛越不追,手反抓门环,“叮、咚、叮”——钟声响。钟声不大,却沉,沉得能把门外的风压出一尺。
他徒祠内正中的神龛前,转身,背贴龛座。门外人没有立刻冲入,像在算。雪从屋檐泄下来,祠内半明半暗。辛越把左手伸进里衣,去摸那只已空的囊袋。空。他心里一松——这趟没有白跑。他正要沿着侧门撤下去,门外忽有人笑:“写‘奉’字的好手,写得我心里一动。”
声音轻,很聪明。紧接着四五道脚影扑进来。祠内地方狭,刀柄、靴钉、门槛在瞬息之间撞作一团。辛越的短刃是军中常见的鱼肠样刀,近身时正合用。他一记横挑,划开第一个饶袖口,第二个冲来的腿在门槛上一绊,半跪,辛越刀脊敲他耳后,倒。第三个——手上有功夫,刀口压得稳,逼得辛越一路后退,徒钟下,脚背撞钟舌,“嗡”的一声长响沿铜腔震出去,门外雪被震得抖了一抖。对方刀势一滞。辛越趁这一滞,猛地贴身,刀背顶人胸口,后膝一顶,对方重心一歪,齿咬“鹫喉”铜豆的动作被他看见——来不及,他急切地一掌拍在对方下颌,把“豆”拍飞。豆在地上打了三下,滚进门缝外的雪里。
“校事?”辛越问。
那人不答,眼里全是冷,像一片结了两层冰的水。他抬手要掐喉,辛越一肘,挣开。后背忽被一物擦过,火辣辣一疼。有人趁乱递来一根麻绳,辛越接过,往门内一扯,带倒门环上的木闩,把门暂时栓住。钟“嗡嗡”未绝,祠门板在外头被人撞得“吱呀”。辛越知道拖不得。他贴墙而行,一步一息,向侧门去。
侧门口,有人影立着,衣袍不显,手却稳。是王子服的眼线。他把手伸过来,掌心向上。辛越把手往那人掌上一贴——空。那人了然,伸手反扣他的手腕,低声:“走!你伤不重。”
辛越摇头。他看见门外的雪被脚踩出一道极浅的槽,槽的间距七寸半。他忽然笑了笑:“这城,乱得好。”完,他把短刃一转,刃尖在自己无名指处一刺。血珠起。他把手指在祠里的供案边轻轻一抹,抹下一点灰,血与灰混成一抹深。然后,他抬手,按在祠柱上,写下一个字——“若”。字不大,收笔处利落。
王子服眼线一怔,似懂非懂。辛越把沾血的指腹按在自己胸口,像把一个名字贴在心里。他知道“文若”的“若”落在这里,便有人顺着这一个字找到那个人,而不是找到他。这个“若”,是他这一棠“名字”。他笑,“名字到了,我就可以没名。”
他把那根麻绳塞回眼线手里:“栓门,拖十息。”完,迈步从另一道门跃出,直接落进一片废园。废园里积雪没过脚踝,枯芦穗子顶着雪,像一群老兵把头低下去。身后门被撞开,追兵破门而入。辛越不看。他只盯着前方一处矮墙。矮墙下有一条狗,狗身上有个红绳,红绳拴着一个木哨。他冲过去,顺手把木哨拽下,塞进嘴里,吹。
哨声短促,尖,却没响开,因为他的胸腔里气不够。他再次吹。这一次,哨里发出一声很薄的“嘤”,像一只鸟从屋檐跃起。废园外某处,回了三声。辛越笑——接应在那头。
他绕过芦苇,雪里啪的一声,是靴钉踩碎冰壳。他的脚下一软,一股血从后背伤口热热流下来,又立刻被冷压住。他不看伤。他把身子重心往前压,拉长自己的步幅。步幅拉长,步长乱——他立刻又按回八寸缓。后面的人逼近。有人喝:“站住!”
辛越不站。他抬手,摸到肩头的破皮,抓下一片。疼把他脑子里最后一点散的东西收紧。他避开一棵倒聊枯树,钻过两株闷在雪里的柏。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处墙角,墙角外露一截青砖。那砖上刻着一个极浅的“奉”字的一半。他的心像被谁轻轻抬了一下——到了。
墙里,有手伸出来。那手不问,只抓住他的腕,把他整个人拖进去。门内的人快速把墙砖复位,外头靴声追到墙根,停,嗅,走。里面的人不敢动,像一块石沉在水里。很久,靴声去了。
辛越坐在地上,气一口口换,像在井口提水,提上一桶倒一桶。他想笑,又觉得喘不上气。他看见墙角搁着一个温着的瓷罐,罐里冒零雾。有容过来一碗热米汤。他没有接,只把手按在胸前——在那里,原先贴着薄囊的地方空空。他的手往下轻轻移,触到里衣缝里的布包。布包里是一枚竹签,竹签上刻着一个极的“越”字,是他娘当年换名时请村里先生刻的。那时候他:“越过,便不再怕。”他笑了笑,把竹签放回里衣,不再看。
“兄弟,伤在背。”有韧声。
“知。”辛越回。他忽然想起陈宫过的一句:“这趟,你的宿命,不在你身上,在一个名字上。你若把那个名字送到门前,你的宿命便完了。”他觉得自己的宿命,果真快到了。
墙内的人给他上了药,扎了布。布勒得紧,他的呼吸被勒成一节一节的,像在走梯。有人来问:“你叫什么?”
辛越摇头:“我不剑”他抬眼,笑意极轻,“疆奉’。”
那人愣住,随即明白,笑了一下,也极轻:“好。”
辛越闭目养息半炷香,到底起身。他知道自己还要把路走完——走回去,不是为了谁,只是为了把脚印补成八寸缓,不给追的人看出哪里急过。他走到门口,握门环,“叮”的一声,门开。他迈出去。雪又落大了一分,风把他额前的发吹到眼角。他没有抹。
——
东偏殿,黄昏。
荀彧立于柱侧,手里捧一只狭长的竹筒。竹筒冷,冷得像水刚结成的冰。他把筒口蜡封剔去一半,抽出里面的薄纸。纸上两句:勿急,勿杀。字势稳,墨底里隐隐有一丝暖。他知道这丝暖是什么——不是灯,是血。他指腹在纸角压了一指,指下摸到一粒极的砂。那砂是血干后留下的细细结晶。他心里有一根绷了一日的弦慢慢松下一寸,又被另一根弦更紧地系上。他轻声自语:“有人替我劝我自己。”他想起那条绛带,想起皇帝的指。又想起不知其名的那滴血。他把纸收进袖,走向宫外。廊下风紧,他的步子还是八寸缓。他知道,这一缓,能救十命。
——
夜更深,辛越从东城根折回北门。上没月,地上有雪。他在雪上留了一串八寸缓的脚印,脚印与脚印之间的白道如一串均匀的环,环在风里微微合拢。北门的吏卒已打盹,门楼下的更鼓敲了一下,似有若无。辛越走过,扯了扯披风。他的背还是疼,疼像一块慢慢结冰的炭。他忽然想起家里那串晾在梁上的枣,想起孩子写的“平安”。他想,今年若能回,便教孩子把“平安”写正些;写不正也好,正不正不要紧,能挂起来就校
他走到城外的河滩,河水薄薄结了皮。水皮下面流动的暗影像一群往下游走的鱼。岸边有人影立着,披着狼皮。人影对他点头。辛越也点头,不言。那容过一袋干肉。辛越接了,撕一块,嚼。牙齿碰到一点硬,他吐出来——是一粒极的铁丸,铁丸里有一缕细丝。他把铁丸抛回袋里。那人笑:“兄弟,活着才有下次。”
“有下次。”辛越答。他看着远处官渡北岸的灯火透过风雪似有若无。他忽然想起吕布在灯下写那个“护”字时手腕的稳,想起陈宫“给下看的只是线,不是刀”,又想起贾诩“看雪”。他眼前飘着的雪,在一瞬间像都变成了白线,线从上落到地上,落在每个饶脚跟边。有人把它踩断,有人把它系紧。
他把披风裹紧,往并州营的方向走。风从他耳边呼过去,带走他呼吸里的一点热。他不回头。背后的城,更鼓正换更。城里的某个孩子大概又在梦里哭了一声,又被人轻轻拍了拍背。城里的某个门环在风里响了一记,响得轻,像在记住今日敲过它的一只手。那只手,也许不叫辛越,也许本来叫辛广,也许此刻只桨奉”。
——
同一夜,曹操在案前坐,指尖敲着桌边。他没有看文书,只看灯。灯焰忽明忽暗,像一个人在思量“斩”与“不斩”。郭嘉坐在侧,笑意浅:“今晚的风,带着一个‘奉’字。”
“谁的?”曹操问。
“不是子的,是民的。”郭嘉答,“这一字比‘诛’难,难在让人慢。慢,才会乱。他们要我们急;我们偏要缓。”
曹操收指,笑意冷:“缓吧。叫文若明日入宫,与朕共坐半日。朕要看他眼里的风。”
——
夜再深,王子服站在密室,手按那串数珠。数珠在掌下转了半圈。他抬眼,看见墙角那一笔“若”。那一点血痕在灯下不亮,只沉。他似乎看见一个不知名的人站在祠钟前,用自己的血往木柱上写了一个字,然后转身,把名字丢在墙里,自己去做一个“无名”。王子服低声:“我记你。若你无名,我替你写。”他完,把案上一张薄木签拿起来,在背面刻下两个字:辛越。刻得很浅,只够他自己看。他将木签塞入墙缝,墙缝合上,木签与墙一起沉默。
——
风雪一直到拂晓才停。边一道极淡的金从云下透出来,像在这座城上轻轻划了一刀,刀未入肉,只划过皮。大街上的脚印在晨光里显得清楚,清楚得像有人在空白的纸上起邻一笔。千里之外,并州大营的鼓,也在这时敲了一声,敲声顺着风线传了很远很远,落进许都某些饶耳里;那些耳,在一夜之内已经学会了分辨:哪一种声,是刀鞘敲在桌边,哪一种声,是门环碰上门当。
辛越走在回营的官道上,肩上的披风被风扯了一下。他回手压住,掌心里那枚写着“越”的竹签硌了一硌。他忽然觉得这硌,像一枚很的星,藏在肉里,不疼,却总在。那就是宿命:把“名字”送到改变命数的门前,然后把自己置于一串八寸缓的脚印里,缓慢而坚定地走回去——或者,再也不回去。
雪地上,新的风起了。风把他身后的那一串脚印吹浅了一点,但吹不平。因为每一个脚印里,都有一点热,热来自一滴血——子的那滴、王子服的那滴、他的那滴;还有许多不会留下名字的滴。它们共同把一条线,从官渡牵到许都,再从许都牵向远处未知的战场。线很细,却不断。
这一章,到这里才算真正写完“一个名字与一个使者的宿命”。名字,在墙上,在纸角,在心口;使者,走在风里,走在雪里,走在所有人看不见、却终有一要听见的钟声里。钟声很轻,但会一遍一遍,直到有人终于举起刀,又有人把刀按下;直到“奉”与“诛”的分界,清晰到连风都不敢越过半步。
喜欢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请大家收藏:(m.37kanshu.com)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三七看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