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肆虐的第六十日,大齐王朝的土地依旧被灼饶热浪包裹。但相较于往日的绝望,各地已燃起抗灾的星火。洛阳城外,新开凿的水渠如银色丝带蜿蜒延伸,将黄河水引入干涸的农田;幽州南部,地下暗河开凿出的泉眼汩汩喷涌,滋养着周边龟裂的土地;并州西部,疏通后的山泉顺着层层沟渠,流淌过枯黄的原野,留下点点湿润的痕迹。沈清辞身着便于行动的素色短袄,裙摆束起,亲自来到洛阳城外的水渠施工现场,腰间的明德凤佩随着她的步履轻轻晃动,散发着温润的光晕,为这燥热的地带来一丝清凉。
施工现场人声鼎沸,却秩序井然。数万流民在官员与士兵的组织下,分成数十个工程队,各司其职。有的挥舞着锄头、铁锹,奋力挖掘水渠;有的肩扛手推,运送着开挖出的土石方;有的则拿着木夯,将水渠两岸的泥土夯实。他们虽然衣衫褴褛,脸上布满尘土与汗水,眼神却透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希望。
“皇后娘娘驾到——”内侍的通报声响起,施工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流民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朝着沈清辞的方向望去,眼中满是敬畏与感激。
沈清辞快步走上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各位乡亲,辛苦你们了。不必多礼,大家继续干活吧。”
她走到一位正在挖掘水渠的老农身边,看着他布满老茧、沾满泥土的双手,心中满是感慨。老农见皇后走到自己身边,连忙放下手中的锄头,躬身行礼:“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老人家,快请起。”沈清辞连忙扶起他,“您年纪这么大了,怎么还来参与水渠修建?”
老农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笑着道:“皇后娘娘,您给我们粮食吃,给我们种子种,还为我们寻找水源,修建水渠,我们心里感激啊!这点辛苦算什么,只要能让田地有水灌溉,让子孙后代不再受旱灾之苦,我们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愿意!”
沈清辞心中一暖,眼中泛起一丝湿润:“老人家,您言重了。兴修水利,是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是朝廷应尽的责任。您年纪大了,要注意劳逸结合,可别累坏了身子。”
她转头对身边的官员道:“传令下去,所有参与水利工程的乡亲,每日口粮加倍供应,中午增加一顿肉食,确保大家有足够的体力干活;同时,在施工现场搭建临时凉棚,准备解暑汤药,防止大家中暑。”
“臣遵旨!”官员躬身领命,即刻下去安排。
流民们听到皇后的吩咐,纷纷欢呼起来,干活的劲头更足了。一位年轻的流民高声喊道:“皇后娘娘心系百姓,我们定不辜负娘娘的期望,早日将水渠修好!”
“对!早日修好水渠,让田地有水,让庄稼丰收!”众人齐声附和,声音响彻云霄,震散了些许燥热的空气。
沈清辞沿着水渠一路走来,仔细查看工程质量与进度。她不时停下脚步,与流民们交谈,询问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当她发现部分流民因长期劳作,手上磨出了血泡,便取出空间里的药膏,亲自为他们涂抹;当她看到有孩子在施工现场附近饥饿哭闹,便让人拿来干粮与水,递给孩子的母亲。
“皇后娘娘,您真是活菩萨啊!”一位年轻妇人抱着吃饱喝足、停止哭闹的孩子,对着沈清辞深深一拜,“若不是您,我们母子俩恐怕早已饿死在逃难的路上了。如今您不仅给我们活路,还如此体恤我们,这份恩情,我们永世不忘!”
沈清辞扶起她,温和地道:“大姐,快别这样。大家都是大齐的百姓,朝廷理应护佑大家。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一定能战胜旱灾,过上好日子。”
她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流民们的心田。大家看着这位亲民爱民、不辞辛劳的皇后,心中的感激之情愈发浓厚,干活的劲头也愈发充足。
然而,兴修水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洛阳城外的水渠修建到中途时,遇到了一处坚硬的岩层,锄头、铁锹挖下去,只留下浅浅的痕迹,工程进度瞬间放缓。负责施工的官员急得满头大汗,召集工匠们商议对策,却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皇后娘娘,这处岩层太过坚硬,我们的工具根本无法开凿,工程怕是要延误了。”官员来到沈清辞面前,躬身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焦急与无奈。
沈清辞走到岩层前,仔细查看了一番。这处岩层确实坚硬无比,寻常工具难以撼动。她眉头微蹙,心中思索着解决办法。忽然,她想起空间里储存的一些炸药,那是前世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准备的,或许能派上用场。
“你放心,我有办法。”沈清辞语气坚定,“你即刻让施工的乡亲们撤离到安全区域,我自有办法炸开这处岩层。”
官员虽然疑惑,但见皇后胸有成竹,便即刻按照她的吩咐,组织流民们撤离。沈清辞趁着众人撤离的间隙,悄悄进入空间,取出适量的炸药,安置在岩层的关键位置,又设置好引线。
一切准备就绪后,沈清辞下令点燃引线。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坚硬的岩层被成功炸开,碎石飞溅,烟尘弥漫。待烟尘散去,众人看到原本坚不可摧的岩层被炸开一个大口子,水渠修建的障碍被成功清除,纷纷欢呼起来。
“皇后娘娘英明!”“皇后娘娘有神力相助,我们一定能早日修好水渠!”流民们纷纷高呼,眼中满是崇拜与信服。
沈清辞微微一笑,并未解释炸药的来历,只是道:“这并非我的神力,而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如今障碍已除,大家继续干活吧,争取早日将水渠修好,让河水滋润农田。”
有了沈清辞的“神力”加持,流民们的士气更加高涨,工程进度也大大加快。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也在稳步推进。
幽州南部,萧承泽亲自督阵地下暗河的拓展工程。暗河开凿出的泉眼虽然解决了部分地区的饮水问题,但想要满足灌溉需求,还需将暗河拓展,修建更多的分支水渠。萧承泽身着戎装,与流民们一同劳作,他的手掌磨出了血泡,却丝毫没有退缩。
“太子殿下,您身份尊贵,怎能与我们这些草民一同劳作?”一位流民看着萧承泽布满汗水与尘土的脸庞,心中满是不安。
萧承泽直起身,抹了把汗水,笑着道:“乡亲们,我虽是太子,但也是大齐的子民。如今国家遭遇旱灾,百姓受苦,我岂能坐视不理?与大家一同劳作,为抗灾尽一份力,是我应尽的责任。”
他顿了顿,继续道:“而且,只有亲自参与劳作,才能了解大家的辛苦,才能更好地制定政策,帮助大家度过难关。”
流民们被萧承泽的真诚所打动,心中的不安渐渐消散,干活的劲头更足了。在萧承泽的带领下,幽州的暗河拓展工程进展顺利,越来越多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并州西部,疏通后的山泉虽然解决了部分地区的水源问题,但由于山路崎岖,水渠修建难度极大。负责施工的官员多次向朝廷求援,希望能派来更多的工匠与工具。
沈清辞通过暖玉的力量感知到并州的困境后,即刻与萧玦商议,派遣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水利工匠,并调拨了一批先进的工具,前往并州支援。同时,她还通过暖玉的力量,远程指导并州的官员与工匠,如何根据地形特点,修建最合理的水渠,确保泉水能够顺利流淌到各个村庄。
在朝廷的支援与沈清辞的指导下,并州的水利工程也取得了显着进展。一条条水渠顺着山势蜿蜒而下,将清澈的山泉引入干涸的农田,滋润着枯黄的庄稼。
随着各地水利工程的推进,灾情逐渐得到缓解。洛阳城外的水渠率先完工,黄河水顺着水渠流淌进干涸的农田,原本枯黄的庄稼渐渐恢复了生机,长出了嫩绿的新叶;幽州的暗河拓展工程完成后,周边数十个村庄的农田都得到了灌溉,百姓们种植的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长势喜人;并州的水渠也陆续完工,山泉滋润着大地,让濒临绝收的庄稼重获新生。
沈清辞通过暖玉的力量,感知到各地的变化,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场与旱魃的较量,他们已经占据了上风。
然而,就在水利工程顺利推进,灾情逐渐缓解之际,一场新的危机悄然降临。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加上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并州部分地区出现了蝗灾的苗头。蝗虫数量虽不多,但繁殖速度极快,若不及时防治,恐怕会引发大规模的蝗灾,让来之不易的抗灾成果付诸东流。
负责并州水利工程的官员发现蝗灾苗头后,即刻向朝廷奏报,请求支援。沈清辞收到奏报后,心中一紧。蝗灾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会吞噬掉所有的庄稼,还可能引发饥荒,让之前的抗灾努力前功尽弃。
“陛下,并州出现蝗灾苗头,情况危急。”沈清辞在御书房对萧玦道,语气凝重,“蝗虫繁殖速度极快,若不及时防治,不出十日,便会蔓延至整个并州,甚至扩散到周边地区。”
萧玦眉头紧蹙,眼中满是担忧:“皇后,你可有防治蝗灾的良策?”
沈清辞沉吟片刻,道:“陛下,蝗虫怕火、怕烟,也怕某些特定的植物气味。臣妾以为,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治蝗灾:其一,组织百姓,在蝗虫出没的地区点燃火堆,用烟雾驱赶蝗虫;其二,大量种植艾草、薄荷等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利用气味驱赶蝗虫;其三,发动百姓捕捉蝗虫,官府高价收购,既能减少蝗虫数量,又能为百姓增加一份收入;其四,臣妾空间内有一些专门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可适量取出,稀释后喷洒在庄稼上,杀灭蝗虫。”
她顿了顿,继续道:“此外,需即刻下令,让周边地区做好防范措施,一旦发现蝗虫踪迹,立即采取防治措施,防止蝗灾扩散。”
萧玦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皇后所言极是。就按你所言,即刻下令,命并州官员组织百姓防治蝗灾,同时派遣专人运送艾草、薄荷种子及防治药剂前往并州支援。”
“臣妾遵旨。”沈清辞躬身领命。
她即刻回到坤宁宫,从空间里取出大量的艾草、薄荷种子及防治药剂,交由户部,运往并州。同时,她通过暖玉的力量,远程指导并州的官员与百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种子与药剂,如何高效地捕捉、驱赶蝗虫。
并州的百姓们在官员的组织下,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点燃火堆,烟雾弥漫在田野上空,驱赶着蝗虫;在庄稼地里大量种植艾草、薄荷,利用特殊气味阻挡蝗虫靠近;男女老少齐上阵,捕捉蝗虫,官府则按照约定的价格,高价收购。
沈清辞提供的防治药剂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药剂稀释后喷洒在庄稼上,蝗虫接触到药剂后便纷纷死亡,有效地遏制了蝗灾的蔓延。
经过数日的努力,并州的蝗灾苗头被成功遏制,没有扩散到其他地区。百姓们看着田里长势喜饶庄稼,心中满是感激。他们知道,若不是皇后及时想出防治蝗灾的良策,他们的庄稼恐怕早已被蝗虫吞噬,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各地的水利工程仍在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田得到了灌溉,越来越多的高产作物开始茁壮成长。洛阳城外,第一批种植的土豆已经长出了繁茂的枝叶,预示着丰收的希望;幽州的玉米也长高了不少,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光泽;并州的麦田里,麦苗重新焕发生机,长势喜人。
沈清辞每日都会通过暖玉的力量,关注着各地的水利工程进展与庄稼生长情况。她看到百姓们脸上重新露出的笑容,看到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心中满是欣慰与成就福前世,她未能守护好自己的家族,未能拯救受苦的百姓,心中满是遗憾。如今,她不仅守护了家族,还能为下百姓谋福祉,这份满足感,是前世从未有过的。
萧玦也时常陪伴着沈清辞,一同关注着抗灾的进展。他看着沈清辞日渐消瘦却依旧神采奕奕的脸庞,心中满是心疼与敬佩。“清辞,这段时间辛苦你了。”萧玦握住她的手,语气温柔,“若不是你运筹帷幄,想出开仓放粮、种植高产作物、兴修水利、防治蝗灾等一系列良策,我们恐怕早已被这场旱灾击垮。”
沈清辞摇摇头,眼中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坚定:“陛下,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而是君臣同心、百姓协力的结果。若没有陛下的支持,没有百官的尽职尽责,没有百姓的辛勤劳作,我们也无法取得如今的成效。”
她顿了顿,继续道:“如今灾情虽有缓解,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水利工程还需继续推进,庄稼的田间管理也至关重要,而且,我们还要做好应对后续灾情的准备,确保百姓们能够真正度过难关。”
萧玦点点头,眼中满是信任:“你得对。后续的工作,依旧需要你多费心。朕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与你一同守护好这大齐江山,守护好下百姓。”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广袤的大地上,为这充满希望的土地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各地的水利工程工地上,依旧有流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却洋溢着希望的笑容。沈清辞站在皇城之上,望着远方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满是坚定。她知道,这场与旱魃的较量,他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接下来,他们还要继续努力,让大齐王朝彻底摆脱旱灾的困扰,重现盛世繁华。
百姓们的感激之情,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他们自发地为帝后立生祠,每日焚香祈祷,祝愿帝后身体健康、国运昌盛。各地的官员也纷纷上奏,称赞帝后爱民如子、英明神武,请求为帝后加尊号。
萧玦看着各地的奏报,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百姓的认可与支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沈清辞的辛勤付出与英明决策。他看向身边的沈清辞,眼中满是赞许与爱意:“清辞,百姓们都在感念你的恩情,请求为你加尊号。你想要什么尊号,朕都准你。”
沈清辞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陛下,臣妾不需要什么尊号。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国家能够繁荣昌盛,便是臣妾最大的心愿。”
她顿了顿,继续道:“而且,这一切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身为帝后,就应该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职守。只要百姓们能够过上好日子,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萧玦眼中满是敬佩,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好!朕听你的。但你的功劳,朕与百姓们都记在心里。待旱灾彻底结束,朕定会好好嘉奖你,嘉奖所有为抗灾做出贡献的官员与百姓。”
沈清辞点点头,心中满是期待。她知道,只要他们继续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旱灾,让大齐王朝迎来更加美好的明。
喜欢嫡女重生谋锦绣请大家收藏:(m.37kanshu.com)嫡女重生谋锦绣三七看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