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高台定策,主公之决
清晨的风把夜里压低的雾卷上了城楼,像给许下披了一层轻甲。行在礼所外,青石铺地被晨露擦亮,四座高椅已按昨日之序摆好:东为礼司,西为禁司,南为法座,北为民座。台心仍是那只铜炉、一方镇纸、一册白简,旁边多了一根狭长的白绫,悬在旗杆下,空白无字,等人落笔。
鼓三通,钟一鸣。曹操上台,衣甲仍朴素,佩刀未出鞘。他立在炉旁,看一眼四座,再看一眼城心。那双眼里没有激昂,只有一种沉着的冷——像在衡量风的方向,也在衡量每一盏灯能撑到第几更。
“开台。”他只了两个字。
荀彧先起,复述“三日三礼三令三斜的进度,言“薄礼已斜“两诏将成”“行在礼所规制已帘。程昱即继,以令符申“醒军十二条”“快例三则”“夜禁与火巡分区”“官灯十二盏已布位”。夏侯惇压阵,交代“城门三层守已合拍”“外门军、内门军与暗门军各听一面鼓与一面钟”“东门前再加一处弓台,鼓动行,钟鸣禁”。
众声既定,台前一静。曹操朝阴影里一点:“奉孝。”
郭嘉从台侧走出,素衣素带,袖里仍收着那枚擦到发冷的罗盘。他将白简推近,指尖按住镇纸,目光却越过纸墨,落到更远的河与路上。
“昨夜‘雾石之策’按刻推校”他简报,“孟津第一钩已成,成皋第二钩已起,洛西虚火照红半云,冀北探骑折返。新安车驾仍宿原地,杨奉与董承各立营。‘十字课’首日启蒙,识字棚前坐满。许下官灯十二盏,三盏照门,三盏照路,六盏照民。风已起。”
他把这些“已做”落下,忽然抬眼:“今日,需定一事。”
程昱看他,荀彧看他,夏侯惇也看他。民座里绅耆与行首交换一个眼色,没敢出声。
“主公是否亲挟半礼’?”郭嘉问得直白,“是,则前线的‘雾’更厚,诸侯更乱一瞬;否,则许下更稳,但远处之‘气’聚得慢,冀州与荆楚可乘缝。”
台上空气像绷紧的弦,几乎能听见纤维摩擦的细轻。曹操没有立刻答。他转身,看向台后的那根白绫。绫在晨风里轻晃,像一条未曾命名的路。
“文若、仲德,各再陈一言。”曹操道。
荀彧向前一步:“臣请校‘半行礼’不求形胜,只求先声。主公出十里,身回三里,礼在路上,身在城里。此举非取险,而是把‘义’推前一寸,让下先信我们。”
程昱紧接着:“臣请慎。主公之身,是城之胆。‘半行礼’须以‘三钉三快’为垫:礼、赈、禁三钉更深;快例、快赈、快传更紧。若此三未全拢,‘半行礼’便是无柄之龋”
曹操点头,目光落向武座:“元让?”
夏侯惇压着刀柄:“只要主公定,我必护。‘半行礼’,出则刀在鞘,鞘里刀柄缠布,防民惊;真有变,鞘去刀出,先砍挑事者。”
“好。”曹操笑意微起,像刀锋退了一分,却更亮了一分,“奉孝,你给我一个‘路’,不是纸上的,是人走得过的。”
郭嘉把罗盘从袖中取出,放在白简旁,指尖在铜面上一抹,针稍偏东:“路有三。荥阳为‘礼’,成皋为‘禁’,孟津为‘钩’。主公出城十里,于荥阳之路挟半礼’,用布帛为旗,用素车为仪,不鸣鼓,不张器,让诸侯看见雾。不言日,不言宿,礼毕身回三里。成皋严禁,‘鼓动行,钟鸣禁’,暗门军再增一队。孟津继续‘第一钩’,旧官灯诱敌,灰衣‘麻袋’潜伏。”
他伸出第二指:“沿线‘三安约’同时落地。护驾两营各得‘位’,营不入城;各得‘食’,粮由我给;各得‘名’,立‘护驾都督并署’,分文责。近臣之兵不入许,是‘权度’;给粮而控,是‘军度’;给名而限,是‘心度’。三度齐下,内讧自消一半。”
第三指落下:“再加一‘暗惘——‘城胆之惘。若城有突乱,主公以身为阈:不在台上挺,不在门上挡,而是在‘礼军’之后半里,‘身若存若亡’。敌摸不清,你既是门,也是影。他们便不敢一拥而上。”
这最后一语,把几张脸都逼得更紧。夏侯惇的指骨响了一下,程昱眉峰沉了沉,荀彧目光微动。
“主公。”荀彧开口,声音却很平,“‘身若存若亡’,是术,亦是险。臣请加一重:‘身在钟后’。”
“钟后?”曹操看他。
“许下城心大钟。”荀彧,“钟后是墙,是人心的线。‘身若存若亡’,但务必在‘钟后’。钟若鸣,一线收拢,礼军后撤,禁军合门,‘鸩’下水。三息之内,节拍齐。”
曹操的笑意更深了一线:“好。钟后。”
“还有一条。”程昱接上,“‘半行礼’之时,禁司出‘三令’再添一条:‘夜巡灯不许刁难晚归工者’已经行,再加‘鼓停后市复,钟鸣后二更止’,让百姓明白节拍,不因礼扰民。”
“可。”曹操点头,忽又看向北座,“行会与坊长,谁愿做‘鼓停后市复’的第一个试行坊?”
北座一位鬓白的匠师起身,拱手:“城西铁坊愿当此先。”
“记下。”曹操道。
风在台背的旗上打了一个的结。那根白绫在风中停住片刻,又低低垂下。曹操伸手,扶住绫的一角,转头看郭嘉:“下一件。”
“‘借’。”郭嘉答得干脆,“冀州‘拥汉告檄’已出,我已拟回文,以礼司之名‘邀其于洛西设营分护’,把‘名’给他,把‘身’留在外。另起一行,在副本上写‘护从兵不得入城,违者以乱禁论’,让他知界。江东若送粮,以‘赈抚官印’借其德,将‘德’落在我地上。荆楚若遣文士贺礼,礼司设‘从祀之席’,以墨为席,以义为酒。‘借’要像取火,用一张薄纸,捂走火而不烧手。”
“好。”曹操看向程昱,“禁司再加一句字:‘凡护从营,夜闲不得持刃入民居三步内,违者即行军法’。”
“领。”程昱收笔。
“还有一件。”荀彧道,“‘三十六字薄礼’既立,行在礼所再加一章。臣请加‘宗庙之誓’二十四字:‘许下受命,不以私计,惟以社稷。民为本,礼为先,法为定,兵为卫。’此誓不为吓人,而为自束。”
曹操点头:“入帛。”
台上诸言落定,像一圈圈纹层层外推,台下人心里有了一条可循的线。就在这时,城门方向传来靴底踏石的匆促,驿卒抱简上阶,一拜到底,气未稳先报:“新安再报!董承与杨奉之争劳而无定,车驾晨后欲南,午前复欲东。冀州探骑在洛西增至三队,有二试渡已落水。洛阳城西有流兵借火打劫,已被当地豪右驱散。”
“驱散?”程昱收眼,“豪右?”
“是。”驿卒答,“河洛一带旧家,各有里社自护,未立旗,只围火驱散。”
荀彧低声道:“士人心未死,这是好事。”
曹操抬手一压,众声止。他转身,握笔,走到那根空白白绫前。笔蘸墨,墨色未滴,他却先把笔尖举在半空,回身看着四座与城心,如对一座无形的山拱手。
“许下受命于汉。”他落下第一笔,锋稳,画直,“整军立政,奉迎宗庙之主,以安社稷。”
第二行,他稍顿,目色微寒:“礼先兵后,德在法前,禁与赈并校半行礼,半行身。钟后行,门不乱。”
第三行,笔势忽起一挑,像刀锋出鞘又入:“凡入城者,守我律;凡护驾者,守我界;凡扰民者,守我法;凡助赈者,守我秤。若违——军法。”
最后,他收笔,提气,写下一行大字压尾:“今日定策,吾身作悖”
白绫在风中一荡,墨色未干,竟好像跃动了一寸。台下有人吸了一口气,竟在那一瞬间抬手按住自家胸口。有人不是被字压住,是被那句“吾身作惚压住。阈是门槛,门槛是要让风先撞在上面的东西。
“主公。”荀彧躬身,声里沉着,“有此誓,礼可校臣请执礼,半行礼于荥阳路。文稿即刻刻榜。”
“仲德。”曹操转头。
“禁司立刻‘三令再一’,鼓停市复,钟鸣二更止,夜巡灯不许刁难晚归工者,另加‘医舍优先收老与幼’。”程昱一字一字落,“再者,‘快例’今夜若再有军扰民,当众杖,绝不宽。”
“元让。”曹操又转首。
“城门三层守再收一指。”夏侯惇声音像铁,“东门弓台加一层棚,护弓弦不被雨湿。‘麻袋’四十人已到孟津,我再抽十人给奉孝。”
“奉孝。”曹操看向郭嘉。
“‘双钩三环’照旧推。”郭嘉点头,“另挟一雾一石’:‘雾’——礼司今夜再散三则短讯,言赈、言医、言学,字短而正;‘石’——暗纹再纳一处水下石桩,位置不写,口传三人,互不相知。”
“好。”曹操放下笔,目光从四座掠过,停在民座那位城西铁坊老匠身上,“坊长,敢当‘鼓停市复’之先吗?”
老匠抱拳,嗓音粗,却稳:“敢。”
“很好。”曹操笑,“你的坊,明日午时前,官灯先点。”
“领。”
众议将散,曹操忽然站定,没有立刻下台。他转身面向城心,目光越过城墙、巷道与屋脊,像看见更远处一条泛白的河。他没有大声发誓,也没有喊口号,只缓缓吐出两句:
“诸位。今日之后,许下每一声鼓、每一声钟,都是我们的‘律’。律若齐,则心齐;心齐,则城稳。城稳,子自来。”
他把最后两个字轻轻咬了一下:“自来。”
鼓楼上的鼓手换了姿势,手心贴在鼓皮上。他也许不懂“龙气”,不懂“格局”,却懂“节拍”。他知道,等下打的每一下,都要跟城门的钟合拍。
曹操下台。四座分头而去。台心炉里的火被程昱覆了一层薄灰,红脉还在,像心跳。北座人群散开,识字棚前已有人排起队。一个剃着齐头的童站在队首,紧紧握着从家里带来的木牌,他记得昨那个“先生”,识十个字,有一碗粥。
行在礼所外,风里混着铁与墨的味道。荀彧与礼司书手们抬帛刻字,三十六字薄礼已入帛,二十四字“宗庙之誓”正落。程昱把“快例”的竹牌交给主簿,吩咐“若有军扰民,当日杖”。夏侯惇走向城门,刀柄缠上新布。郭嘉抖开袖里那枚罗盘,针向北偏东,又轻轻偏了一丝。
“奉孝。”荀彧边走边道,“‘吾身作惘,你在旁听着,心里是不是冷了一下?”
“冷。”郭嘉答,“冷好。热容易烫手,冷才稳。门槛是要冰一冰的。”
“你让他当阈,是术。”程昱在另一侧插话,步子不快不慢,“你也得给他留‘回惘之道。”
“钟后。”郭嘉笑,“我已经留了。钟鸣,他退;鼓动,我们校敌摸不清他在门里还是门外,便不敢硬撞。”
“我这边再加一手。”夏侯惇一边走一边把裹着的布勒紧,“‘半行礼’时,我在‘钟后’布三支弓,箭不出,绳先套。谁闯,先套再言。”
“你们都在给我留道。”曹操不知何时走在他们身后,笑里带一线薄意,“那你们也听我一句——‘若城有变,我先出,不让百姓先出’。这句话,今晚你们不用写,只记在心里就校”
四人齐应:“谨记。”
午前,第一批榜文重新贴上城门——“告谕下书”加注“半行礼”“钟后斜“门不乱”。字不多,语句平直,铁匠、屠夫、车夫、学童都能看懂。榜下有人读,有人念,有茹头,有人沉默。沉默里有一种“知道了”的感觉。
午后,官灯先点在城西铁坊。灯下一块黑板写着今的十个字,旁边一只竹篮装着枣,一只木盆盛着粥。童认识了“米”,又认了“兵”,笨笨地念,旁边的母亲把他肩膀拍了拍。他抬头,朝台那边看了一眼,像在看一个很远的东西,但又觉得它离自己不远。
酉时将近,礼军整队。旗不艳,车不华。荀彧执礼,程昱监禁,夏侯惇压阵,郭嘉在更后,袖中罗盘与一卷薄帛贴在一起。曹操着素袍,未戴盔,立在礼军之后半里,钟后的阴影里。他回身看了一眼城心的钟,钟下站着两个吏,手持木槌,目光不乱。
“起。”荀彧低声。
鼓未动,钟未鸣,礼军出东门。城门外的风把旌旗吹平,像一条条伸出去的线,去摸不远处正蠢动的风口。民众并未喧哗,许多人只是站在门内,沉默地看。有人把孩子举高了一点,再放下来。有人抹了抹眼角,并不因为激昂,而是因为心里忽然有了重量。
城头,程昱的令符轻轻一转,禁卒如水分成两股:一股隐在门洞上方,一股消失在阴影里。城下,夏侯惇压刀而行,目色平,步子稳。更后方,郭嘉停在钟后,袖内指尖轻轻点过罗盘边缘,针未偏离。
“奉孝。”荀彧侧身,声音低,“你风从何来?”
“从他们的争,从我们的定。”郭嘉道,“这就是‘势’。”
话音刚落,城门外遥远处传来一阵马铃与甲叶的轻撞,像风里掉下的细铁屑。几匹探马远远观礼,未敢近。更远的河面上,旧官灯忽明忽灭,像三只眨眼的鱼。孟津的水下,灰衣“麻袋”贴着石桩,像夜里悄悄望饶猫。
仪队在城外十里止步。荀彧面向东,举帛而拜,三十六字薄礼不铺张。礼毕,不鸣鼓,不吹角。曹操在钟后的影中向前一步,又向后一寸。他既在,又不在。诸侯的探马只能看见“雾”,摸不着“身”。
回校队伍如来时那样静。近城三里,荀彧举手,钟一鸣。钟声长,把夜里尚未落下来的风按了一按。城中民众像得到暗号,开始收摊、关门、点灯、回屋。没有一个人慌乱,只有脚步在石板上相连,像一条稳稳的暗河。
礼军入城。曹操最后一个转身,站在门槛与城阴的交界处。他抬头,看一眼城心的钟,又看一眼远处的水光。那一瞬间,他似乎在和谁极轻地讲了一句话,声音轻得只够自己听见:
“吾身作悖”
夜色落下去,像一件合身的袍,把城、路与水一并披住。行在礼所的灯比昨夜更稳,东岳庙前的十灯加到十二,暗门后也亮了两盏——那是程昱的“照暗门”。识字棚里仍有人,学童手里的木牌上已刻了三个字,他把手背在身后,笑得很笨很真。
深更,孟津水面传来一声极轻的水破声,又被夜吞掉。成皋驿的箱盖开了合,合了又上锁。洛西的虚火转到了另一处旧宅,像一只不伤饶狐狸,跑过屋脊,又跑到人心背后。新安的帷幔被风挑开又落下,那条缝里透出来的灯光仍然不灭。
许下的夜,在这一刻真正有了“律”。鼓在该敲的时候敲下去,钟在该鸣的时候鸣起来。城与人按着这个“律”呼吸,一呼一吸之间,风被拨成了他们想要的方向。
高台定策,主公之决,不在台上那四行字,而在城中每一盏灯都按同一个时辰亮起。灯不耀,却正。正便足以压住慌乱,足以把远方的争搅成我们的“风”。
到子夜,曹操独立钟后。郭嘉从影里走来,停在他身侧。两人都不言,只听城的呼吸。良久,曹操低声道:
“奉孝,‘龙气’入炉几分?”
郭嘉答:“炉已热,灰已匀,气正凝。等一亮,再催一口风。”
“从何来?”
“从榜文、从粥、从十字课,从一记‘快例’的清脆,从今夜这声钟。”郭嘉顿了顿,“还有,从主公这句‘吾身作惘。”
曹操看了他一眼,笑意里没有锋利,只有定。他把手放在铜钟的冷边缘上,冰凉渗到掌心。他把那股冷握住,握成一股稳。
“明日,”他道,“我们再收远一寸。”
“谨遵。”郭嘉行了一礼,袖中罗盘轻轻一扣,铜面映出一圈极淡的光,像一枚被握在掌心里,正在慢慢生热的月。
喜欢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请大家收藏:(m.37kanshu.com)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三七看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