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救世主登场,曹孟德的“王师”
晨雾初散,许都城门外三张大榜在风里吱呀作响——军需账、仓廪账、护运账,朱绳与黑签像一条条细致入微的河道,把“名”与“利”导向殿前。三张白椅标着“清议”,仍旧摆在众目睽睽之下。葛三喉领着城门力士早早站位,竹笛不吹,只用笛尾轻轻点石,给这座城把脉。阿芷一身青衫,自太常寺搬来二十缸净水,立“借问水深浅”之牌于四市口,水面映出清晨的一指光。
内城午门外,少年子自帘后步出半寸,身形仍瘦,却比昨日稳。他的目光先落在净水的光上,才移到殿前的账。他昨夜喝到“水”的味,又在帘影里听见一句“臣在”。绝望没有走远,但退开了半步,给了他一条能呼吸的缝。
钟鼓三通,太常寺唱礼。曹操未着戎装,便冠素衣,立于檐下。他的视线没有向众人俯伏,也没有向钟鼓仰起;他的视线像一支横在空中的弦,平、稳、可以随时搭箭。
“启——讲坛。”礼官清声。
清议四人起立。昨日峡腰之事已在城中传开,他们面上各带一层看不出来的红。为首者抱扇一揖:“臣等请言‘兵气’与‘民力’。”
郭嘉侧身一让:“请。”
话并不急。为首者从“民之困于输”到“兵之耗于斜,从“仓之迟滞”到“谷之价涨”。言辞修整,不见刻薄,尽挑“名教”里最正的一簇光。围观百姓点头,城门力士攥紧木肩,虎贲卫的绳索在袖里悄悄松紧。阿芷不看讲坛,只盯着缸里的水位——每少一寸,她心就定一寸:人在讲理,街在行事。
讲至半炷香,为首者按扇收声:“诸如此类,皆可指。然今日不欲以‘清’压‘兵’,唯愿朝廷自立‘不扰之规’,以示下。”
“规已备。”郭嘉拱手,“只是,不以‘曹氏军’名出,而以‘王师’名出。”
殿前微哗。百姓私语,“王师”二字遥远而新鲜,像童年听过的古乐,忽然在耳边重响。清议四人互相看了一眼,又看向檐下的曹操。孟德只抬了一指,示意太常寺持案上前。案上叠着赤边白绫,盖着一枚金色的印。
礼官宣读:“奉陛下诏,以曹公军为‘王师’,持节、行禁、护运、抚恤,十条军律,三约民誓,榜示三日,违者以律,守者以赏。——其十律为:一不扰民、二不入私宅、三不取女子、四不折青苗、五不毁庙学、六不挟‘清’以乱、七不夺‘愿’以威、八不羞降者、九不轻杀、十不多罚。——其三约为:‘所过之地,先净水、次医药、后征夫’。”
读毕,礼官持赤绫请印。帘后少年子起身,亲执印,印在“王师十律”与“王师三约”之尾。印落的刹那,殿前静成了一口井,连风穿廊的声都像在井壁上绕了一圈,才敢落下去。
“王师——”这两个字在空中停了一息,才被人群接住。最先应声的竟是葛三喉,他不知“王师”的典出,却懂“王”的指向——不是曹家,不是袁家,是那位坐在帘内的少年。他举旗一摆,城门力士齐声应:“王师——到!”
呼声直刺云底,百姓心里沉着的那块石头忽然被人拎了一拎,没落下去,悬在半空,反倒有了形状。
郭嘉趁势把“王师之形”一层层搭上去:
——旗:赤地黑边,中央绣“王”侧两笔写“师”。非巨旗,取“可看见”;非绣龙,取“可亲近”。
——印:子所用节,在“十律三约”下,不出军令书,以示“言在上,刀在后”。
——职:设“护运都尉”(领之杨奉,立愿在前,避嫌而用),设“抚恤使”(太常寺与医署共领,阿芷为“行走”),设“账官”(刘晔主之,专对“清议”),设“市坊巡丁”(城门力士为底,吏胥为面)。
——势:王师行,刀不先、旗先;旗不向民,向路;鼓不为杀,报时、报令、报警三法分节。
荀彧看着这一套“形制”落地,轻轻舒了一口气。程昱在袖中冷笑:“一纸‘王师’,把刀藏得比昨日更深。”
曹操未言。他只是侧身看帘影。少年帝王手指仍细,握印时还在轻颤。可那颤不似惊惧,更像是第一次握住一件会被人看见的东西时的生涩。他抬眼,目光越过人群,落在城门外的一条长街——在那里,王师旗将要与净水牌同立。那就是他能握住的一点点“权”:不是号令刀枪,是宣示“水”的先后、漳先后、饶先后。
清议四人对着“王师十律”静默了片刻。为首者忽然俯身,郑重在“王师三约”上按了一指朱印:“清议,愿为‘三约’之证。”他抬头看曹操,“孟德公,‘清’不诞乱’,然可为‘王师’立证;‘王师’若背‘三约’,清议当先自罚,以示不私。”
曹操拱手:“诸公为名守身,我等为身守名。今日起,‘清’与‘王师’,共背‘三约’。”
这句话,落在殿阶下百姓耳里,比十声鼓还清。人群里有人笑、有茹头,有老汉红了眼眶,喃喃道:“是个正经朝廷的样子了。”
郭嘉顺势推第二步:立“王师誓旗”。他请少年子移步至午门外,亲执一缕赤线,系在第一面王师旗上。旗在少年手中微微一颤,风恰在此时鼓起,红影如火,黑边如钩,钩住人心里那点久旱之后的雨意。少年帝王在心里很声地了一句“好”,只有他自己听见。
鼓声以“三法”起:报时三通过,报令一阵紧,报警只掐一声。城门力士学着节奏在市坊巡走,葛三喉把竹笛换成短锣,锣声不响,却能把街角那些要起的“乱”先压一压。
护运队重整出城。杨奉穿着新授的“护运都尉”布袍,未戴盔甲,腰间只挂一枚铜铃。他走在队侧,故意离牛车半步,不觊觎“诏运”二字,也不羞于“护运”。陈四远远看着,心里像被夏末的雨淋了下。他懂了自己在这局里的“名”:不是“贼”,不是“义军”,是“民力”。民力要活,就跟着水走,跟着王师走。
午时将近,讲坛第二轮。郭嘉按既定之法,让“清议”先讲“市与谷”,再请账官刘晔当场翻“牙牌影签”与“净水所需钱粮”。账不由“兵”答,由“账”答;“兵”只在旁,像一把不出鞘的刀,躺在光里,冷而不吓人。
至要处,刘晔把一枚极的牙牌举得很低:“此牌,一枚可起千人之校牌若迟一刻,千人便多走三刻;三刻,是三碗水,三碗饭。故‘影签’设于此,专记迟滞。迟一次,罚钱;迟二次,罚俸;迟三次,停职。——清议要问‘何以堵’,刘某答:堵在牌上,不堵在嘴上。”
为首儒冠点头:“是理。”他把扇轻轻合上,第一次以“听”的姿态坐下。百姓里响起一阵稀薄的掌声,不热,却真。
就在此时,城北方向鼓声又起,短、硬、疾,像有人在死人骨上连敲三下。探骑一骑叩阶而跪:“成皋来使,再请‘清议’北去,开‘大道之坛’。并言:‘许都账可伪,城门讲可演,愿在原野之风下辩之。’”
人群微哗。此语挟“清”逼城:把“讲坛”的舞台抢到城外,把“王师”的形制打回风沙里。清议四人面露难色。为首者低声道:“若不去,似怕;若去,必乱。”
曹操看向郭嘉:“奉孝。”
郭嘉把手按在砂盘“成皋”钉上,指尖轻轻一挪,又挪回原位:“不去。请使者回:‘许都账在此,民在此,子在此;三者在,讲坛在。’并邀来使与‘清议’同观账前‘公开封押’。”
“何谓封押?”荀彧问。
“封账与封口。”郭嘉笑意极淡,“账由‘清议’封,口由‘愿书’押。自今日起,凡‘清议’所言可书者,署名;不可书者,不登坛。王师不与‘空言’战,只与‘署名之言’论。”
程昱在袖里冷哼:“把‘清’变成‘签’,把‘辩’变成‘押’,把‘风’变成‘纸’。奉孝,你这是在原野上挖了一条‘纸谷’。”
“纸谷”二字一落,殿阶下的百姓会心一笑。葛三喉把短锣轻轻一敲,像给这句话落了一个印。阿芷在缸边抬眼,目里有一线亮:把刀递给纸,让纸先挡刀;把病交给水,让水先解病。这一日,她的针可以收一收,让“度”自己站稳。
使者退去无言。探骑复入:“成皋骑撤半。”
曹操点头:“张影旗两面,示守,示不惧。”
少年子侧身回帘,忽又停住,转头望向殿前的“王师十律”。他指尖轻轻抚过“十不扰”的第一行字,像在确认这字不是梦。他开口,声音仍轻,却比昨日硬了一层:“王师行,先水后兵;王师坐,先账后言;王师罚,先名后身。——朕,允。”
有人记下了这三个“先后”。这三个“先后”,像三道细细的栏,把“王师”的水引向街、引向谷、引向人心。百姓呼声再起,不像先前那样嘈杂,是一阵阵低声的应和,像风穿过麦田。
郭嘉以此为契机,推第三步:定“王师三书”。
——《行军簿》:按村、按井、按渡,记水与食。
——《抚恤录》:凡有伤病、孤稚,立名,立给。
——《市易簿》:市价三日一校,涨跌由牙牌与影签合参。
“此三书,上账三日,与三账并列,受众看。”他,“三日之后,王师出城,护运回洛。城之清议’仍坐此,继续看账,继续讲坛——讲‘怎么走下去’。”
为首儒冠沉默片刻,终于俯首:“谨遵。”
就在众人心绪被“王师”稳住之时,城门外忽起稀落的雨。雨点先落在“王师旗”上,赤与黑被浸得更沉。雨又落在“净水牌”、落在账页角、落在百姓衣襟。风从街尽头吹来,吹起少年帝王袖口的一寸布。他恍惚想起在洛阳奔逃的夜雨;这一次,雨没有把火吹得更旺,反而把尘压住了。
鸩自城头缓步而下,斗篷上带着潮意。他对郭嘉低语:“成皋东侧有一处‘军棚’,草料堆积,守者不署旗。我的人看过,像‘借粮’之地,不像‘扎营’之处。”
“借粮给谁?”程昱问。
“借给‘义’。”鸩冷冷一笑,“借给要在大道上立坛的‘清’。”
郭嘉目光一沉:“明日午后,‘公开封押’。先封账,再封那处‘军棚’。”他顿了顿,“不是以刀,以‘王师三书’去封。先问他草料从谁的‘市易簿’过,价谁订;再问运草之人愿不愿在‘抚恤录’上留名。——名与利之间,是一条‘死亡峡谷’。看他们往哪壁靠。”
荀彧点头:“王师不入山谷,先以‘纸谷’逼人。”
“逼不死,就活。”贾诩不知何时已立在廊下,雨丝斜在他的竹杖上。贾诩朝郭嘉微微一笑,“奉孝,你这‘王师’,与其救下,不如救‘选择’。给人留下不输的一步,他才会活着跟你走到‘后来’。”
少年子听见了这句话。他忽然觉得“救世主”三个字不再是庙里的木牌,而是雨后的一条路。路不宽,泥不浅,但有人举着旗,有人在路旁立“净水牌”,还有人拿着一本本账,把每一步走在纸上。他的手慢慢握紧,像握住了那枚“王师印”的余温。
“朕有旨。”他在帘后开口,声音更稳,“王师出,先水后兵;王师回,先账后言。——三日之后,账前讲坛,朕亲坐帘后听。”
这一句,把他自己也拉到了“王师”的旁边:不是高高在上的“背锅者”,而是一个坐在帘后握着“先后”的少年。他不再等人把他抬到舞台中央,他把自己放在舞台的一侧——那是他能站住的地方。
暮色压下,雨意渐收。城中火把一盏盏亮起来,红与白在潮气里更显清楚。王师旗在城门外并排立了三面,像给这座城搭了三根看得见的骨。城门力士巡街,净水牌下的水线一寸寸降,阿芷熄了最后一盏灯,手心仍是温的。葛三喉敲了三下短锣,声音沉,像在告诉街道:夜里也有秩序。
远处,成皋方向鼓声复起又止,像一条迟迟不敢翻身的蛇。鸩抖了抖斗篷上的水,轻声道:“它会翻的。”
“等它自己进谷。”郭嘉看着雨后的砂盘,指尖把“讲坛”那枚木签轻轻向前推了一线,“明日,‘封押’。”
少年子回帘前,忍不住又看了一眼城外的旗。旗边一滴水滑落,落进尘里,无声。可他仿佛听到了一声极轻的回响:那是“王师”这两个字在城砖里落地。
——救世主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先水后兵”的队伍,一本“先账后言”的账,一张“先名后身”的纸。
——王师既立,山谷未远。
下一章:账前“封押”,大道“讲坛”。谁敢在“纸谷”上过桥,谁敢把自己的名,按在“谷底”。
喜欢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请大家收藏:(m.37kanshu.com)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三七看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