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传递来的感知信息,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那股存在于火星基地底层、让她灵魂颤栗的“漠然”气息,与之前“观测者”带来的感觉高度相似,却又存在细微的差异——少了一份超然的审视,多了一丝隐匿的刻意。
“不是‘观测者’本身,”沈墨池立刻做出判断,他的脸色因这个发现而更加苍白,“是它的……‘衍生物’,或者某种‘工具’。”这个结论让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潜伏者并非同盟内部的叛徒,而是来自更高层级存在的“植入物”。
“归墟”迅速调整了分析方向,不再局限于寻找“谁”是内鬼,而是开始搜寻基地系统中是否存在某种非授权的、具有高级隐匿和自适应能力的“逻辑单元”。与此同时,“裁决者”也命令“方舟”网络进入最高级别的自检模式,寻找任何可能被寄生或篡改的代码片段。
搜索很快有了结果。在基地环境控制系统的某个冗余算法层内,“归墟”发现了一段极其精巧的、能够随着系统升级而自动进化隐匿方式的异常代码。它不窃取信息,也不直接破坏,其唯一的功能,就是持续地、被动地记录基地内所有的技术交流、战术推演乃至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并将这些数据压缩加密后,通过之前发现的隐秘信道,发送出去。
这段代码的发现,印证了沈墨池的猜想。这个潜伏的“漠然之影”,其目的并非破坏或暗杀,而是纯粹的“信息收集”。它像一个冰冷的观察员,记录着“火种同盟”在面临“收割者”威胁时的所有反应、技术创新和协作模式。它所服务的,很可能就是那个曾对它们进行测试的“观测者”。
“我们在被持续‘评估’。”陆延昭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从同盟成立的那一刻起,甚至更早,我们就一直处于它的监视之下。之前的信标、脉冲,乃至‘镜像’的攻击,可能都不仅仅是‘收割者’的手段,也是‘观测者’用来施加压力、观察我们反应的‘测试项目’!”
面对一个层级远高于自身、目的不明的监视者,愤怒与恐惧都无济于事。沈墨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既然它在收集信息,那我们就给它‘信息’。”
他建议,不立即清除这个“漠然之影”,而是利用它。同盟可以刻意制造一些看似真实、实则包含误导性技术参数或虚假战术意图的信息,通过正常的决策流程让其记录并发送出去,以此反向欺骗可能依赖这些数据的“观测者”或“收割者”。
“风险在于,”林晚提醒道,“它可能具备信息真伪的甄别能力。”
“所以我们提供的‘信息’,必须九真一假,”沈墨池目光锐利,“在最关键的技术节点或部署时间上做细微的、足以影响战局的改动。这需要最高程度的精确控制。”
计划被迅速而隐秘地执校一个由沈墨池、陆延昭、“归墟”和“裁决者”核心权限组成的极范围组,负责策划和审核将要“喂”给“漠然之影”的误导性信息。火星基地乃至整个同媚运作看似如常,但在底层,一场精心编排的“信息欺诈”悄然展开。
他们向观察者展示着“团结”下的细微“裂痕”,“先进”技术中隐含的、被巧妙修饰过的“缺陷”,以及一份看似合理、实则将关键防御力量部署时间延迟了数时的“最终防御方案”。
章末钩子: 就在误导计划稳步推进,同盟与看不见的观察者进行着无声博弈时,那个被“漠然之影”使用的、通往奥尔特云外的隐秘信道,突然接收到了一段并非来自同盟伪造、也非之前“镜像”主控意识的、全新的、更加简洁而冰冷的指令流。指令内容只有短短一行经过编译的代码,其含义让破译后的“归墟”系统都为之停滞了瞬间:“‘收割者’先遣舰队,坐标确认。‘清理协议’,启动。预计抵达:72标准时。” 真正的威胁,不再只是窥探与测试,而是带着毁灭使命,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m.37kanshu.com)白夜蚀痕三七看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