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里还带着点暮春的凉,可工农兵商店里已经热闹得像个大熔炉。柜台里的搪瓷缸子泛着白亮的光,货架上的肥皂摞得整整齐齐,最惹眼的还是角落里那个蒙着防尘布的展台,那是预留的电视机位。
“这玩意儿金贵着呢,电视机从津那边的港口进关卸货,咱好不容易争取了五个名额,得亲自去提。”孟主任拍着桌子,目光落在了俊英身上,“这批货是你联系下来的,你办事稳当,和电器组王组长走一趟,火车上人多眼杂,一定把货款保管好,带着冬冬,有个孩子,好打掩护。”
俊英心里咯噔一下,既高兴又犯难。高心是能去津提货,顺便探望津二哥;犯难的是在火车上带着一大笔货款,难免不被偷盯上。况且冬冬才五岁,一路颠簸怕吃不消。
可看着女儿扒着柜台眼巴巴望着的样子,那点儿犹豫瞬间就散了。“行,主任,我和我姐保证把电视机安安全全带回来。”
她转头摸了摸冬冬的头,“咱们去津看二舅,好不好?”冬冬眨巴着圆溜溜的眼睛,使劲点头,拳头攥得紧紧的,心已经飞到了明信片上津的老城墙。
出发那,刚蒙蒙亮,俊英就背着鼓鼓囊囊的背包,一手牵着冬冬,一手提着给津二哥带的土特产,一面袋花生和两瓶烧锅子酒,货款就藏在花生袋子里。
电器组组长王芳早已在车站等候,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肩上挎着帆布挎包,里面装着账本和介绍信。
“俊英,冬冬真乖,起这么早没闹脾气?”王芳笑着捏了捏冬冬的脸蛋。“王姨好,”冬冬脆生生的和王芳打招呼,往俊英身后躲了躲,只露出一双好奇的眼睛。
火车晚点了,人声鼎沸的候车室里,挤满了离别的人,冬冬夹在俊英和王芳中间,一步都不敢多迈。她想起奶奶嘱咐过她的话,“人多的地方赢拍花子’专拍不听大人话的孩,被拍一下头,孩就迷糊了,会被抓走,卖掉……”
将近晌午,才检票上车。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地驶离城,冬冬趴在车窗上,看着外面的树木、田野飞快地向后退,眼里充满了好奇。
她的心里有好多问题想问妈妈,可是转头看着俊英闭目养神,不想搭理她,就把一肚子的话都压了下来,她想起临出门时爸爸的嘱咐,“不能在车上乱话,不能暴露自己要去哪里,做什么……”
爸爸的太多了,冬冬记不住那么多,索性闭紧嘴巴,一了百了。
这趟车的终点不是津,俊英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盯紧冬冬身边的花生袋子。她眯起眼睛,佯装闭目养神,暗里早把周围的人都细细观察了遍。
火车摇摇晃晃走了十来个时,到津的时候已经半夜。刚出站,就看见一个穿着警服的男人挥着手喊:“俊英,这儿呢!”正是津二哥刘俊。
刘俊接过她们手里的东西,一把抱起冬冬,爽朗地笑:“我的外甥女,都长这么高了!走,二舅带你们回家歇着,吃狗不理包子。”
冬冬困得不行,趴在二灸肩头睡着了。
刘俊家住在交通大队的家属院,青砖灰瓦。昏黄的灯光照下来,进门是一条狭长的径,两边的花池里开满了玫瑰和月季花。径的一边是二层家属楼,统一的厨房和卫生间。另一边是礼堂活动室,球馆和电影院。
二舅妈是个温厚的女人,早就准备了四个菜装在碟子里等她们吃饭。家常的茄子削了皮炒肉,口感软糯糯的。
刘俊的大儿子国全上高中住校。二儿子立功去了邻居家借宿。刘俊把她们送回家又回单位值班了。俊英和王芳带着吃过了饭,挤在床上睡去,二舅妈睡了沙发。
第二早上,刘俊下夜班,带了狗不理包子回来,一大家子人才正式见了面。
上午,二舅带着俊英和王芳去提电视机,二舅妈去上班,立功哥去上学。
整个上午只有冬冬一个人在二舅家,冬冬的心里惴惴不安,只好趴在窗口,看对面的学操场。
下课铃响了,操场沸腾起来,冬冬透过窗户,看见二灸二儿子立功在玩单杠,就喊,“立功哥……”立功看见了冬冬,朝她挥手,冬冬一下子就不害怕了。
立功也是刚刚开学,放学后和同学吴守城带了新书回来包书皮。两个男孩子总是包不好,冬冬倒是包的整整齐齐的。俩个男孩子很诧异,“你这么,都没上学就会包书皮?”
“我看老姨给姐姐包过……”冬冬得意的笑了。
周日的一早,刘俊就带着她们去了水上公园。那时候的水上公园热闹非凡,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大人们坐在树荫下聊。
人群挤在桥上,水泄不通。刘俊背着冬冬朝着人群吼了几声,拥堵不堪的人们很快就疏通了。冬冬看得兴奋不已。
刘俊租了一艘船,带着俊英、王芳和冬冬在湖面上泛舟。冬冬坐在船中央,手拨着湖水,笑得合不拢嘴。王芳拿出随身带的相机,“咔嚓”一声,拍下了冬冬趴在船边的样子,又拍了俊英和二灸合影,还有湖边盛开的荷花。
从水上公园出来,刘俊又带她们去了津最繁华的大商场。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几人目不暇接,俊英给冬冬买了双黑色的皮鞋,换下了她脚上的布鞋,这是冬冬的第一双属于自己的皮鞋,虽然有点儿正好,但是她宁可委屈着脚趾,穿了很久。
冬冬盯着柜台里的布娃娃挪不开脚,俊英拉了拉她的手,声:“下次再给你买,咱们这次是来办正事的。”王芳则在电器柜台前仔细查看电视机的型号,和售货员核对进货细节,俊英在一旁帮忙记录,二舅抱着冬冬,耐心地等着她们。
临走时,二舅偷偷给冬冬买了一个橡皮娃娃,冬冬抱在怀里,宝贝得不得了。
提出来的电视机直接发货到盘锦的工农兵商店,很顺利。
三后,俊英和王芳领着冬冬踏上了返程的火车。火车上,冬冬抱着娃娃,翻看着手心里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笑得那么灿烂,阳光仿佛都定格在了那一瞬间。
转眼就到了八月,暑气正盛,树上的知了叫得人心烦。俊英和张义芝坐在院子里的板凳上,手里摇着蒲扇,话题离不开冬冬。
“冬冬都五岁了,明年就六岁,可我想着让她早点上学,多学点东西。”俊英扇了扇蒲扇,眼神里满是期待。
张义芝点点头,手里的蒲扇慢了下来:“我也这么想,可咱这儿的学,得够六岁才能报名,冬冬还差一岁呢。”
“先去试试呗,万一学校通融呢?”俊英不死心,她早就听隔壁家的孩子就是五岁多上的学。
报名那,刚亮,俊英就给冬冬换上了新做的花裙子,梳了圆圆的学生头。
德昇骑着自行车,载着母女俩往学校赶。学校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都是送孩子报名的家长。
报名处设在一间临时教室里,一位戴着眼镜的女老师坐在桌子后面,面前摆着登记本和试卷。
轮到冬冬时,老师抬了抬眼镜,笑着问:“朋友,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夏冬冬。”冬冬脆生生地回答,手紧紧攥着衣角。
“那老师考你数数,能从一数到一百吗?”老师温和地。
冬冬深吸一口气,数了起来:“一、二、三……九十八、九十九、一百!”数得又快又准。
老师点零头,又拿出一张写着简单汉字的纸:“那这些字认识吗?”
冬冬指着纸上的字,一个一个念:“大、、人、口、手、、地……”除了个别复杂的字不认识,大部分都念对了。
老师笑着夸:“这孩子真聪明,学得挺好。”俊英刚想笑,老师话锋一转:“可是孩子岁数不够呀,还差一岁呢,不符合规定,报不了名。”
俊英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德昇也皱起了眉头:“老师,孩子这么聪明,就通融一下吧,我们家长保证不耽误她学习。”
老师摇了摇头:“不是我不通融,这是学校的规定,我也做不了主。”
从学校出来,俊英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冬冬不明所以,拉着俊英的手问:“妈,我不能上学吗?”
俊英蹲下来,摸了摸女儿的头,强忍着失落:“能,妈再想办法。”
回到家,俊英饭也吃不下,坐在椅子上唉声叹气。
“要不就再等一年?”德昇劝道。
“再等一年?冬冬都能学不少东西了,再带她在家玩一年,多可惜。”俊英反驳道,“再,我要去商店上班,也没多少时间管她,总不能让她再瞎玩一年吧?”两人着着,就有点争执起来。
冬冬坐在一旁,声地哭了:“我想上学,我想和同学们一起玩。”
冬冬上学的事,成了压在俊英心上的石头,不免让她唉声叹气。财务室的几个人,七嘴八舌的给俊英出主意。
正在这时,商店的孟主任路过门口,听见屋里的动静,就推门进来了。
孟主任是个热心肠的人,平时很照顾俊英。“怎么了这是?大老远就听见你们吵吵。”孟主任笑着问。
俊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一遍,孟主任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这事儿不难办,孩子这么聪明,不上学可惜了。你去派出所把冬冬的岁数改大一岁,不就符合规定了吗?”
“改岁数?能行吗?”俊英有点犹豫。“怎么不行?我邻居家的孩子就是这么办的,你拿着户口本,跟户籍员好好,就当初登记的时候记错了。”
孟主任拍了拍俊英的肩膀,“放心去吧,我跟派出所的老张认识,到时候我打个招呼。”
有了孟主任的话,俊英心里有底了。
第二一早就揣着户口本,去了派出所。
户籍员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姓张,态度挺和蔼。俊英把情况一,又提到了孟主任,张户籍员翻了翻户口本:“行,我看看,当初确实是登记错了?”
“对对对,都是我们不好,当初生孩子的时候忙糊涂了,记错了日子。”俊英连忙点头。
张户籍员没再多问,拿起笔,在户口本上把冬冬的出生年份改了一下,又盖了个章:“好了,这下没问题了。”
拿着改好的户口本,俊英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霖,一路哼着曲回了家。
德昇见了,也露出了笑容:“这下好了,冬冬能上学了。”
冬冬听自己能上学了,高忻在院子里跑了起来,刘海儿一甩一甩的在额头上飞。
接下来的几,俊英开始给冬冬准备上学用的东西。她精心挑选了一块红色的花布,连夜给冬冬做了书包,又在商店买了十个田字格和五个算术本,都是那种带着格子的牛皮纸封面的本子。
铅笔买的是“中华牌”的,一共十支。俊英坐在灯下,拿着刀,心翼翼地把铅笔削得尖尖的,然后一支一支放进蓝色的铁皮文具盒里,摆得整整齐齐。
德昇在一旁看着,给冬冬买了一块橡皮和一把尺子,放进书包里:“这样就齐活了。”
冬冬每都要把书包打开看看,摸一摸崭新的铅笔和本子,期待着上学的日子。
终于到了开学的第一,还没亮,俊英就起床给冬冬做了早饭,煎了两个鸡蛋,煮了一碗米粥。冬冬吃得香喷喷的,然后背上新书包,拉着俊英的手,蹦蹦跳跳地往学校去。
学校里热闹极了,到处都是背着书包的孩子和送孩子的家长。俊英把冬冬送到教室门口,一位女老师笑着走过来:“是夏冬冬吧?快进来,找个座位坐下。”
冬冬走进教室,里面摆着一排排木制的课桌和椅子,墙上贴着“欢迎新同学”的标语。
她看着墙上的字,看着身边的同学,心里充满了欢喜。从今起,她就是一名学生了,崭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冬冬和冬雪念了同一所学,盘山胜利学。
喜欢本自俱足请大家收藏:(m.37kanshu.com)本自俱足三七看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