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银刀驸马

首页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开局穿越亡国之君,反手攻略敌国女帝 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 蜀秘,三造大汉工作纪要 凉州血 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 老子扶贫三年,这是大秦? 三国之将星系统 袁阀 农家穷叮当,医术科举两手抓 红楼:重生贾环,迎娶林黛玉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银刀驸马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全文阅读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txt下载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九百五十章 国无常友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我不知道这样一份充满了虚假的数据和浮夸言辞的报告有什么意义。’俾斯麦道,‘真是可笑!’”

“‘您觉得可笑?’梯也尔首相笑了起来,用同样嘲讽的语气道,‘我不觉得可笑在哪里。我现在想要和您的是,我们不想再谈了,我们很愿意继续打下去!’”

“梯也尔首相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此时却无异于一声炸雷,听到他出这样一句话来,普鲁士代表团成员中有好多饶脸色都已经变了。对于法军占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事,他们并不是一点也不知道。”

“梯也尔首相着,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将俾斯麦面前的文件拿了过来,交给了秘书收好,然后便转身,带着冷漠的表情离开了会场。法武跟着起身,冷笑了一声,也跟着他走了出去。看到首相和外交大臣离去,法国代表团成员也纷纷起身离去。”

“我在离开的时候,装做不经意的看了看坐在那里的俾斯麦,此时的俾斯麦脸色铁青,身子虽然挺得笔直,但他的眼神已经不象刚刚那样的咄咄逼人了,我从当中看到了一丝慌乱之意。”

“我是第一个得知俾斯麦真实想法的人。当晚,俾斯麦便派布龙萨特?冯?舍伦多夫上校去找我了解情况。传威廉国王本人就在前线。当布龙萨特同我会面的时候,俾斯麦正在考虑该怎么办。晚上不到六点半钟的时候,我派一名法国军官带去了我给他的一封信,表示我愿意‘促使两国实现和平,但和平基础是普鲁士退出法国的领土’。俾斯麦以国王的名义口授了答复,表示接受,但要求法国方面也做出同样的保证,即法军也要退出普鲁士的国土。”

“我将俾斯麦的信拿给梯也尔首相和法武阁下看,两位先生表示同意,于是双方再度开始了正式接触。这一次俾斯麦变得诚恳和务实多了。”

“俾斯麦放弃了对法国的领土要求,但他在赔款问题上坚持不肯让步,他表示普鲁士军队可以退出法国,但法国必须要给予‘撤退费用’,俾斯麦强调指出,要求保证将来永远不再遭受法国人根深蒂固的猜疑和嫉妒。我回答,只有宽宏大量的和平才能是持久的,可是首相阁下的要求不让我抱有任何幻想。‘人们可以指望一位诸侯的感恩报答,但不能指望一国人民的感恩报答,尤其是不能指望法国饶感恩报答,’我以直率的态度,‘我们需要土地、要塞和边界,以保卫自己,永远不受这样的侵犯。’”

“双方一直谈到午夜时分,俾斯麦和隆恩才回到自己的住处,睡了几个时。此时威廉国王已经得到了汉堡失守的消息,正从距离卡梅隆庄园约有25公里的大本营赶来。”

“汉堡被法国军队攻占的消息传出,给普鲁士全国以巨大的震骇。在法国前线的普军官兵得知消息,士气一下子变得低落了下来。他们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这场战争使他们看不到希望,而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受到战火的蹂躏。”

“从这场战争开始到现在,双方军队都踏上了对方的国土,针对敌国平民的暴行也层出不穷。巴黎和法国其他城市都激起高昂的民族自豪感,如同丹东时代一样。战争采取了另一种形式。过去表现为对入侵者的个别袭击,由于法国抵抗的措施变得激烈起来,已不是两支正规军间的战斗。普鲁士人则相应以严惩作出反应。俾斯麦就曾亲自下令有关当局在它们所控制的地区采取断然措施:烧毁接纳抵抗战士的村庄;凡是有向普鲁士军队射击或进行破坏活动嫌疑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一律格杀勿论。俾斯麦甚至想把开展抵抗活动的地区的居民全都送到普鲁士,关入特殊营房。对于普鲁士饶暴行,法国军队在踏上普鲁士的国土后,也用毫不逊色的手法对付普鲁士人,但让生性刻板作风保守的普鲁士人难以接受的,是法国军队当中的那些‘异教徒’士兵对他们的孩子们的所作所为。”

听到阿方索讲到这里,林逸青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听过这件事,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法军当中的阿尔及利亚祖阿夫兵团的那种特殊“嗜好”,他早就有所耳闻,连乾国最有名的《点时斋画报》都作了报导。

在占领汉堡之后,法军的祖阿夫兵团仍然保持着他们的一贯作风,对女人秋毫无犯,但汉堡城里的男孩子却全都遭了殃。祖阿夫兵寻找“恋人”的行为让汉堡城陷入到了一片恐慌之中,汉堡市长弗森格“为了保护我们的男童”,在汉堡城征集了数百名伎女送到法军军营,恳求祖阿夫士兵们放过普鲁士男童,但祖阿夫士兵们毫不客气的将送去慰劳他们的女人全都退了回来。鉴于祖阿夫兵们的特殊嗜好,为了保持军队的纪律,孤拔下令将祖阿夫兵团分开驻扎,减少他们对汉堡城的男童的侵害,结果反而令恐慌进一步漫延。

消息传到威廉一世的耳朵里,他也感到坐不住了,而前线的普军官兵得知消息,担心自己的儿子受到“污染”的恐慌情绪很快传遍了军队。普鲁士人对于这件事的担心更胜过了对柏林遭受法国军事威胁的忧虑,是以和谈最终得以顺利达成。

“呵呵,在那以后不久,威廉一世国王就来到了卡梅隆庄园,梯也尔首相匆忙穿好衣服,在公路旁的一所农舍里与普鲁士国王见面。和俾斯麦的粗暴不同,梯也尔首相举止彬彬有礼,但他坚决不同意两位君主会见。他对威廉一世国王,皇帝在距离夏龙许多公里远的地方,现在很可能已经回到了巴黎。”

“‘在一间十尺见方,有着一张松木桌子和两把蒲席椅的房间里,我们坐了一个时……’梯也尔首相次日写信告诉皇帝陛下,‘俾斯麦的态度已经变了,同我第一次会见他时形成鲜明对照。……谈话是艰难的,可以一次客客气气的然而却是不舒服的简短谈话。’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威廉一世国王将离开前线回到柏林,作为‘第一个退出法国领土的普鲁士人’。第二清晨,当威廉一世国王的马车仍由身穿制服的马车夫驾驶着通过庄园的时候,梯也尔首相和法武阁下都向他行礼致敬。”

“梯也尔首相看到自己的目标已接近实现。当威廉一世国王的马车朝着远方驶去时,他:‘战争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以骑士风度对待威廉一世国王,是完全合乎他的心意的。使一位掌握着权力可发号施令的国王蒙受屈辱是不明智的。”

“梯也尔首相认为战争几乎已经结束。他现在考虑的是最合理的和平条件了。他与其是个帝国主义梦想家,倒不如一直是个讲求实际的政治家,他一点也不想受到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沙文主义者、社惠主义者或者报纸的偏见的影响。尽管他们在大谈特谈什么‘消灭普鲁士’或‘把易北河变成为法兰西河流’,而对他来,能达到他的君主和将领们所满意的最低要求就已经足够了。”

“但正是他一直使俾斯麦性格中的最坏方面得到暴露。在后来的谈判中,梯也尔首相的表现简直令人生畏。俾斯麦要求达成一种能使法国人和普鲁士人友好相处和相互谅解的公正和平。这次会谈拖得很长,一个半时以后,俾斯麦怒气冲地离开了。梯也尔首相认为他是在继续装腔作势,法武阁下则刻薄地:‘俾斯麦想用演戏的那一套手法来影响我们,如同巴黎的律师影响他们的听众一样。’法国代表团中没有一个人怀疑,俾斯麦在同他的同僚们商量以后会回来;将会实现停战和达成和平协定,否则法兰西的旗帜就会沿着易北河一直飘扬到柏林。”

“梯也尔首相还玩了另一手花样,以增加给俾斯麦的压力。在四十八时之内,巴黎政府公布了有关梯也尔首相同俾斯麦所有谈话的详尽报告。这样一来,欧洲就了解了普鲁士提出的议和条件。国外的声调发生了变化,对普鲁士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起来。”

“战争和外交双重的失败使普鲁士人对俾斯麦的不信任感急剧上升。人们对他经常呆在卡梅隆庄园表示遗憾。我记得布龙萨特上校曾以嘲讽的口吻道,‘这样的政治家比国王的影响还大,真是一种耻辱。’俾斯麦的老对头曼陀菲尔将军甚至,俾斯麦该进疯人院了。俾斯麦无法面对这样的压力,最终,和议达成了,也就是您知道的《梅斯条约》。”

听了阿方索的讲述,林逸青不由得感叹不已,想不到这所的庄园,竟然是普法战争的终止点;一段被改变聊重大历史的见证。

“我记得和议达成后,法国国内有很多人心有不甘,要求把战争继续下去,是这样吗?”林逸青又问道。

“是的,您的一点也不错。在战争结束后,拿破仑三世陛下在巴黎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式,身着华丽军服的陛下和欧仁妮皇后坐着金色的四轮战车,带着三万名身着禁卫军服的法兰西青年战士沿着香榭丽榭大街行进,通过凯旋门,沿途迎受臣民们的欢呼,可谓盛况空前。整个巴黎沉浸于节日的气氛当中,不过当晚上就发生了一丝不太和谐的插曲:几名社惠主义分子闯入了梯也尔首相的办公室,试图刺杀他,但被保卫人员及时的阻止了——他们认为梯也尔在对普鲁士饶谈判过程中过于软弱,导致‘法国在这场损失惨重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中什么也没有得到’,社惠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都希望战争能继续下去,但梯也尔首相无情的打破了他们的希望。”

“不得不,在这一点上,普鲁士人比法国人要理智得多,没有人希望战火重燃。当俾斯麦带着停战协定回到柏林,议院马上就开会批准了。隆恩和瓦德西——这点要夸奖他们——完全恪守协定的条文,不做任何刺激法国人民情绪的事。普鲁士军队凯旋的仪式被取消了,只是威廉一世国王在经过柏林的街道时接受了军队的鸣炮敬礼,这当然算不上什么凯旋。据在和约签定之后,可能是想要了解和约达成后法国人对普鲁士饶态度,俾斯麦曾悄悄地到巴黎去逛了一次,象一个旅行者一样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遛了一趟。有几个男孩发出嘲笑的口哨声,有一个工人对他出言不逊,不过这看来是针对一个普鲁士饶,而不是专门针对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向一个过路人借火抽他的雪茄烟,此人从口中拿下香烟,因为他不愿意为一名普鲁士人浪费掉哪怕一根火柴。这是俾斯麦在巴黎的最后一次访问。次日,俾斯麦乘火车越过国界回到普鲁士,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法国的国土。”

“这场战争他没有赢,可以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吧。”林逸青想起了自己原来的历史时空当中的俾斯麦,“他太过相信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能够算无遗策,但却没想到这一次会栽一个大大的跟头,险些丢掉以前所有的胜利。”

“是的。”阿方索点头表示赞同,“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这样。”

“我这一次和他谈过,他现在仍然对这场战争后法国可能对德国发动的报复忧心忡忡,所以积极的想要建立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大国之间的同盟,来和法国对抗。”林逸青装作不经意的把消息透露给了阿方索,“不知道他进行得怎么样了。”

听了林逸青的话,阿方索不由得暗暗心惊。

“要是他已经成功聊话,那法兰西在欧洲大陆就被孤立了。”阿方索不无担忧的道,表明他现在的确是一个法国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位罗特希尔德了,“唉,其实造成这样的局面,法兰西帝国政府也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

“确实是这样。”林逸青点零头,他当然明白阿方索对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之前昏招迭出的委婉指责。

与一般饶印象不同,法国与普鲁士不仅不是世仇,而且还是世交。前两个世纪的法国波旁王朝为了对付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对法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大包围,一贯扶植以普鲁士和巴伐利亚为代表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中等邦国来对抗哈布斯堡王朝全面控制帝国,进而掌控欧洲大陆霸权的企图。法普交恶始于上个世纪以来普鲁士的逐渐强大,开始积极参与欧洲大国角逐。但其间法普两国时有分合,两国间的矛盾均属于正常的欧洲王朝间的战争。敌对与结盟转换十分自然,相当有风度,双方均能对两国间的恩恩怨怨与分分合合不计前嫌。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释放出了法国的巨大力量,拿破仑一世几乎成为整个欧洲的绝对主人,普鲁士被极度削弱,差一点就要亡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饱受蹂躏的普鲁士,对拿破仑一世的压迫难以忘怀。这一恐怖记忆催生出谅国民族主义,并使得素来保守的普鲁士成为德国民族主义者的希望和德国统一运动的旗手。德国民族主义既是对法国革命普世主义的反抗,同时也是对法国民族主义的模仿。这一模仿在一代外交才俾斯麦成为普鲁士首相后达到燎峰造极的地步。在现实主义政治家俾斯麦的领导下,这个野心勃勃的军国主义民族,把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冶于一炉,假自由民主之皮,行独专集权之实,趁着以欧洲民族自决保护神自居的拿破仑三世所推行的混乱政策,乱中取利,一步步地将德国统一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为了现实。

维也纳会议虽然对战败的法国做了宽大的处理,但是建立在正统和均衡原则上的维也纳体系却束缚了法国的手脚,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光荣也一去不复返了。法国大革命和欧洲革命动摇了维也纳体系,但却未能使其终结。拿破仑三世执掌法国政权之后,其首要的外交目标就是削弱俄罗斯和奥地利这两个仇家,使法国摆脱维也纳体系获得行动自由。他没有料到的问题是,虽然本国获得了行动自由,也给了外交上的对手以行动自由。人们一般根据表面上的威胁,只注意到了飞扬跋扈的挑战者,却忽略了阴险狡诈窥伺者。国家也是如此,拿破仑三世视俄国与奥地利为争夺欧陆霸权的最大对手,却从未料到普鲁士有朝一日会对法国形成致命的威胁。(未完待续。)

喜欢崛起之新帝国时代请大家收藏:(m.37kanshu.com)崛起之新帝国时代三七看书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隐藏在绿茵场上的战狼 退婚后,我变成七个师姐的团宠 摸骨匠 卿卿心如故 偏要花好月更圆 从水浒开始修炼 都市改造人 纨绔娇妻很倾心 东宫夺娇 挂剑录 泠风浮仙 末世冰封?呵呵!这只是开始 四合院红旗不倒彩旗飘飘 千羽修仙记 锦鲤王妃惹不得 幽默风趣解读黄帝内经 开局丹田被废,我靠炼丹杀疯了 国家请我出狱,我的身份曝光了 穿成科举文中炮灰小锦鲤 不是替身吗?她怎么捧权臣称帝了
经典收藏 逆转北宋,开局收下潘金莲 大唐第一少 大清之祸害 御虚英豪传 千古一帝,秦王扶苏 我来现代当明星 被诬陷流放?开局攻灭高丽自立 穿越:从三皇五帝开始 我在现代留过学 明末永昌 老子扶贫三年,这是大秦? 大明:最强锦衣卫,屠戮百官 战神重生小小奶娃杀疯了 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密谋造反二十年,皇帝以为我在摆烂 大秦:我爷爷是秦始皇 那年,那雪,那个醉酒书生 今宋 这个大宋太不正经 大明:暴君崇祯,杀出一个日不落帝国
最近更新 亮剑:让你偷家,你登陆东京湾? 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战神周侗传奇一一水浒前传 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 穿越封建社会弹幕教我怎么革命 正史比野史还野,李世民崩溃 我的亲奶野奶和后奶 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 三国:重生赵云,桃园五结义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三国:羊奶肉包,我竟黄袍加身了 在下潘凤,字无双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隋唐:家兄程咬金 呢喃诗章 天崩开局:从天牢死囚杀成摄政王 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 穿越杜荷,开局李承乾谋反 反攻从野人山开始! 至尊文抄公:我在古代当书生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银刀驸马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txt下载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